第215頁(1 / 1)

海,江南一地,乃是我大雍最繁華富庶之地,每次倭寇海賊上岸,一頓燒殺劫掠,會死多少百姓,損失多少財產,恐怕早就超過朝廷給出的軍餉,增加戰船,增設水師,加大火器投入,這些相對於那些損失來說,又算什麼。再說,我堂堂一個大國,還怕小小倭寇,讓海賊如此侵犯?這些也不用說了,現今倭寇海寇肆掠嚴重,沿海隻得再次禁海,沿海百姓沒有進項,生活困苦,又會被逼入海為寇,正是惡性循環,所以建立強大水師,迅速解決海寇問題,才是根本。這些投入,在海患解決後,開通市舶司,海上貿易利益最豐,很快就能夠將花費補起來。如此投入,加練水師,我不信海上力量強大不起來。”

趙致禮點點頭,道,“君卿一向是看得更加長遠。”

季衡又道,“不過,我也知道朝廷現在拿不出太多軍餉,所以隻好想了另一個辦法。”

趙致禮看著他問道,“什麼辦法?”

季衡道,“之前增開五港市舶司,不少海商爭相前來做生意,隻是市舶司剛開,很難如廣州那般上軌道,所以便出了不少問題,特彆是海上海寇徐鐵虎同王啟等借此機會擾亂海港,且借著商人之名混上岸後劫掠,讓朝廷大受損失,這也讓禁海派言論一時更占上風,如此隻好先行關閉了這五個市舶司。但是那些願意規規矩矩做海上生意的商人,卻是受了大損失。如此,我以巡撫之身,前去招攬這些商人,讓他們出資支持水師建設,隻要打擊了倭寇海寇,海上平靜一些,朝廷定然又會增開市舶司,到時候,他們做生意,一定時間,諸如五年十年內,便隻收他們三層稅。如此,既可以讓這些商人支持朝廷,不和海寇結盟,又有了銀錢擴建水師。”

趙致禮聽得愣住了,然後就笑了起來,道,“你這個倒是好主意,隻是和商人合作,不知皇上是否會批準。”

季衡道,“皇上定然會的。”

季衡留了趙致禮下來一起吃飯,趙致禮就說,“以前在京裡時,咱們在一起的機會倒不多,但是每次在一起,倒是能夠坐下來好好說話聊天,這下到了這東南來,咱們在一起的機會很多,坐在一起,卻沒有了下棋閒聊的心情和閒暇了。”

季衡聽後也是歎了口氣,說道,“戰事逼人,也是沒有辦法。若是江南海患早日解決,以後我們便也又有了閒暇和心情。”

趙致禮陪著季衡用了一頓飯,沒有多做停留,之後就出城去帶著軍隊回了餘杭。

季衡多在揚州留了一天才回餘杭,這時候,汪秉直汪大人也回了餘杭了。

季衡沒做休息,便上了總督府去。

213、第九章

這次的海寇之亂,隨著進犯蘇州一帶的倭寇入海,便算是告了一個終結。

江浙一帶的衛所和海寨派出船隻出去追擊和巡邏,倭寇海賊這次被朝廷官軍打得一敗塗地,登岸倭寇海賊有逾萬人,最後逃回海上的隻有一千多人。

此次是朝廷的大捷,是汪秉直總督閩浙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自然也是季衡巡撫閩浙以來的最大勝利。

但這個勝利卻因為季家村之難而大打折扣,以至於到如今,關注勝仗的人還沒有關注季家村之難的人多。

雖然餘杭大捷以及蔡涇壩大捷都已經以非正式的飛鴿傳書渠道傳到了京城,但是,正式的奏報汪秉直還沒有寫。

季衡來了總督府,汪大人就正好讓了季衡隨他到書房。

坐下之後,仆人上了茶水後退下,汪大人又讓仆人關上了門,這才準備和季衡詳談。

季衡頭上還包著那紗布,不過他一張白臉,眼睛幽黑如深潭,瀲灩如秋水,包著那紗布也不難看,甚至更襯托出一股深沉的憂鬱。

汪大人不得不關切兩句,“賢侄頭上這傷,可好些了?”

他手下的將領們傷了,隻要不是缺胳膊斷%e8%85%bf,或者是在鬼門關口徘徊,他都是不會問一聲的,打仗做將軍的,本來就該是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氣,馬革裹屍的覺悟,受點傷又算什麼。

所以,像季衡包著頭的那點小傷,要是發生在彆人身上,那完全是不值一提,但是在季衡頭上,汪大人就覺得還是關懷兩聲為好。

季衡羞愧於受了這個傷,要是彆人不問那還好,一問起,他都不好意思說出真相,於是隻是道,“隻是一點小傷,幾日就好了,不值大人關懷。”

說著便直接轉移了話題,“此次倭寇海賊進犯江南,至今殺敵之數,我方損傷,百姓之損傷,也該統計出結果了,不知各地是否已經上報上來。”

季衡下東南來之前,倭寇之亂,報到京城皇帝跟前的,往往總是殺敵之數,是否守住了城池,官軍之賣力,或者誰在抵禦倭寇海賊上失利等等,總是淡化了倭寇到底造成了多少損失,百姓有多少損失這些事。

以至於讓皇帝看到的,大多是好的一麵,隻要是事情沒有紙包不住火,就根本不會往京城報。

季衡在早前看奏報的時候一看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不過京城官員對一般老百姓並不那麼關切,故而也一直並不太在意這個問題。

季衡一下東南之後,就要求每次奏報,必須將對百姓造成的損失也都寫清楚,不許淡化這一塊。

自然,虛報亂報的也有,所以這便出了督查一職,會在之後去巡查此事。

漸漸地,江浙閩這一帶,在遭受倭寇海賊之後,才有了統計總的損失這一項。

汪大人道,“江蘇一地的奏報是直接送往了金陵府去給了陳煥之,浙江的倒是已經送到了本官這裡來。”

陳煥之乃是兩江總督,在打擊倭寇海盜上,總是沒什麼作為,倒還喜歡給汪秉直使絆子。

他的上位乃是因為朝中為開埠和禁海之事吵嚷不休,皇帝並不能一意孤行,故而為了安撫禁海一派,派了禁海派的陳煥之任了兩江總督。

自然,這個陳煥之在彆的方麵也的確是個人物,隻是在用兵上麵,就很不如了。

汪大人這般說,自然是直指陳煥之的意思,季衡是皇帝最信任之人,汪大人是很想他去對付陳煥之的。

季衡也知道兩江和浙閩分開來,實在是非常有礙政令下達,於抗擊倭寇不利,但是,要是兩江和浙閩的兵權都集中起來,也實在是容易讓汪秉直權利過大。

季衡沒有對陳煥之之事做評判,隻是說要看看各地的上報,汪大人便直接拿給季衡看了。

季衡看後沉%e5%90%9f良久,對汪大人道,“不知大人是否已經將上奏皇上的奏報寫好了。”

汪大人道,“還不曾。我正好要同賢侄商議此事。”

季衡也不推%e8%84%b1,兩人便商量了如何寫這封奏報的事情,季家村之難,已經由飛鴿傳書傳上京了,恐怕京中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的,但是正式奏折不一樣,是否要詳寫季家村之難,或者隻是一筆帶過,這是有講究的。

汪大人在這事上並不想自己做主,汪大人%e8%83%b8中有著自己的丘壑,麵上其實是個十分會做官的人,和誰都不會直麵鬨矛盾。③本③作③品③由③思③兔③在③線③閱③讀③網③友③整③理③上③傳③

經過商議,季衡覺得簡單寫一下季家村之難就罷了,並且是直接將季家村之難和倭寇海賊造成的其他地方的百姓的傷亡以及損失寫在一起,這樣並不顯得季家村之難有多麼特彆。

季衡知道,即使這樣寫,也是可以達到引起朝廷關注的目的的,又不至於讓季家太出頭。

畢竟讓人不斷討論此事,倒是隻會讓那些被倭寇抓走的季氏一族的女人們難堪,對救回他們和打擊倭寇沒有什麼幫助。

汪大人於是就按照季衡的意思,兩人商討著將這封奏折寫好了,便讓八百裡加急送上了京城。

季衡這時候才又同汪大人討論了在彆的地方增設造船廠和火器廠的事情,且也說了要增加機動水師之事,這機動水師不屬於任何一個衛所,到時候卻可由這機動水師直接調派各衛所水寨水軍,以便能夠於海上靈活策應,對將海寇阻攔於海上有利。

他還道,“這次餘杭城裡進了奸細,想燒毀炸掉造船廠和火器廠,可見海寇的用心。在彆的地方再設幾個造船廠和火器廠,也是必須的,即使海寇在一地得逞,也不會讓損失過大。”

汪大人便道,“朝廷給的軍餉,哪裡夠用。”

季衡便說了以商養軍的事,趙致禮對季衡一向了解,故而季衡說出那番話來,趙致禮簡簡單單就接受了,但汪大人卻不,於是一聽就震驚了,汪大人雖然也屬於開埠派,但是他的心裡,依然是看不上商人的。

他祖籍福建,從小也是臨海長大,知道禁海之後,臨海的百姓不能出海生活困苦,而且容易被逼得去做海寇,所以他支持開埠,但和商人合作,他卻覺得這主意非常不好,季衡是異想天開,而且失了朝廷顏麵。

他雖然不讚成,但是也沒有直接反對,隻是搖搖頭,道,“這讓朝廷的顏麵往哪裡擺。”

在這些士大夫的心裡,朝廷的顏麵是十分重要的,且朝廷和百姓是先對立才統一的關係,朝廷管理著百姓,如放牧一群豬羊,朝廷要百姓養著,但是又高高在上,心裡看不上這一般百姓。

朝廷的顏麵大於一切,定然是寧願加重稅,也不會願意用季衡的法子。

雖然季衡外在是一個標準的文人士大夫,內裡卻是以人為本的,隻要能夠解決問題,朝廷的顏麵在他的骨子裡並沒有那麼重要。

當然,他也知道朝廷顏麵的重要性,但總歸沒有實際好處更讓他在意。

特彆是看到季家村的慘狀之後,他一腔恨意和熱血壓在心底,不平了海患,他可能都沒法吐出這口慪在心裡的血來。

季衡看汪大人不是可以討論的對象,便也不多費口%e8%88%8c,隻是又談論起軍隊建設來,如此兩人便談到了夜燈初上。

季衡還在總督府裡留了晚膳,這才走了。

汪大人忙於練兵打仗,季衡忙於戰爭後的善後,並且開始給皇帝寫那長達萬字的奏折,到十一月下旬,朝廷對江南倭寇之亂的賞罰下來了,皇帝這次是賞罰分明,對汪秉直大人加了兵部侍郎銜,季衡加巡撫兩江閩浙,趙致禮升為陸軍浙江提督軍務總兵官,另外的將領也各有賞賜,那些戰死的,自然更是不讓白死,當然,出了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