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1 / 1)

擇,但是李定宸可以肯定,這其中,趙參謀必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畢竟黎氏在國中仍舊有支持者,就算黎泰存不懂,也會有人教導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絕不會願意讓他國的軍隊進駐自己的領土,哪怕那是宗主國。

而黎泰存不開這個口,就算李定宸再有心,也不好主動出兵。

有了這封血書,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順。

而不但能夠領會自己的意圖,還能夠想辦法為朝廷出兵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將之安排得如此巧妙順當的人才,自然令李定宸大加讚賞。

既然理由已經有人送上門來,李定宸自然不客氣。看完之後,隻略一沉%e5%90%9f,便拍案道,“那阮氏著實可惡,乃是亂臣賊子之輩,豈可竊據王位!既然黎氏的世子寫下血書,我大秦作為宗主國,自然義不容辭,當發仁義之師前往安南,助其複國!”

三位閣臣在朝的時間都不短了,可以說是看著李定宸長大的,聽到這話,半點都不意外。

世宗皇帝的盔甲還在這知政殿的牆上掛著呢,一進門便能瞧見。

皇帝的尚武之心,多年前就已經顯露端倪,能夠壓製住那麼多年,已經是意外之喜了。如今大好的機會送上門來,他會做出什麼選擇,也在預料之內。

但他們還是要儘職儘責的勸說一番:這打仗畢竟不是兒戲。雖然安南是個小國,估計幾千兵馬就可以解決。但那邊地理位置特殊,瘴癘遍布,大秦的士兵很難適應也是事實。而且山長水遠,消耗的錢糧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當然,最後這個問題,他們隻是隨口提了一下,因為軍隊到了安南國境內,一應補給肯定就要由黎氏負責了。所以最令人擔憂的,還是瘴癘對士兵們的影響。萬一損失太大,就得不償失了。

然而旋即,想要推動這場戰爭、為自己搏一場潑天功勞的趙浩參謀又從安南國送回來了兩封奏折,讓朝中諸公下定了決心。

第一封奏折,言說阮氏似乎與兩廣那些藏在山中,不肯順服的山民土人頗有勾連,正是因為有阮氏在後麵支持,他們才能夠應付得住朝廷軍隊的圍剿和追捕,成為兩廣一大禍患。

可見阮氏不臣之心早已有之,而且已經開始對大秦動手了。如今看來隨時癬疥之患,安知異日不會直指腹心?

第二封奏折,卻是黎氏那邊有人獻上當地人用來對付瘴癘的藥方,可以極大地緩解瘴癘造成的症狀,至少絕對不會死人。

這兩本折子一上,先是讓朝廷感覺到威脅,然後又吃下一顆定心丸,出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天泰十四年五月,朝廷下旨,從京城調遣二千京軍,又從兩廣各抽調一千人組成遠征軍,進入安南境內,助黎氏複國,扶持黎泰存為新的安南國主。

一並被派去的,還有參謀部這兩年培養出來的所有年輕參謀。雖然他們的理論知識已經很豐富了,但沒有經曆過真正的戰爭,到底還是要差一些,出去曆練一番也好。

這一仗,真正算起來,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更長些。

從大軍進入安南境內,至攻破安南國首都,生擒偽王阮氏,不過十幾天功夫而已。捷報傳至京城,這份神速令朝野都為之震驚,也終於讓很多人都意識到,如今的大秦,已經不是往日的大秦了。

他已經從低穀之中恢複過來,正在恢複世宗乃至太祖太宗年間盛世皇朝的景象!

而他們所有人,會是這段盛世的見證者和締造者。

作者有話要說:  王霄雖然走了,但是其實朝中跟他一樣保守的人還是很多的。

觀念需要慢慢轉變。

第118章 順勢而行

雖然大秦的軍隊很強勢,但對於新任的安南王黎泰存而言,還是親自將自己從荒島之上接出來,又為六神無主的自己指明方向,最後扶持著自己登上王位的趙浩趙先生更能夠帶來安全感。

所以在正式拿到朝廷敕書,被封為安南王的這一天,他提出了一個要求。

要趙先生陪著自己一起住在王宮裡。

雖然這一切可謂是自己一手推動的結果,但趙浩一向表現得非常低調,尤其是大秦軍隊開到安南之後,更是抱持著一種“深藏功與名”的念頭,並不過多的乾涉什麼。

畢竟他深諳官場之道,自己已經拿了一份大功,陛下那裡不會忘記,剩下的自然就不能再占了。

結果沒想到之前發揮得太用力,導致安南王好感太高,竟然提出了這種要求。

這就很尷尬了。

這王宮真要住進去,他成什麼人了?若他隻是個文臣也就罷了,偏偏參謀部雖然沒有軍權,但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卻還算是武人。

安南王連大秦的軍隊都不信任,就隻相信他,皇上又會怎麼想?

以一己之力左右一個國家,若他不是大秦的朝臣,那倒也算是件好事。可他真的沒有要來安南為官的意思啊!他全家老小都在大秦,自己作為戶科給事中也算前途光明,怎麼可能想不開?

然而這種解釋,不能說給安南王聽,更不能說給本來就對自己頗有微詞的援軍和同僚們聽,甚至還在大家的攛掇下,不得不同意暫時住進安南王宮之中。不過在他的堅持下,住的是接待貴賓的宮殿,總算是拉開了一點距離。

然後趙浩立刻寫了一篇聲淚俱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奏折,連夜著人發送回京。

他對大秦一片忠心可昭日月,彆人誤會也就罷了,陛下萬萬不能也對他生出疑心啊!

這封奏折對李定宸而言,可謂是正中下懷。

“趙參謀果然是一員福將。”他將奏折給越羅看,“朕正發愁這接下來的事該怎麼處置,他就替朕分憂來了。”

越羅一看,也忍不住失笑。

趙參謀恐怕不會知道,皇帝正希望安南王身邊有這麼一個可信之人。而他要辦成李定宸交代的事,一二年內,估計是不能從安南回來了。雖然還是大秦的臣子,但估計真要在安南做一段時間的官。

李定宸雖然看中了安南的土地,但也不是不由分說就要派兵去奪的意思。本來是打算派遣使臣,兩國修好之後再從長計議,但如今有趙參謀作為中間人,安南王對他如此信任,要辦成這件事倒是容易得多。

所以他很快提筆在奏折後寫下批語,又另外手書了一封旨意,一並發還給趙浩,要求他推動安南國接受農事部的人入駐。

大秦以上國的名義出人出糧種出種植方法,幫助安南國開墾土地,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增產增收,這是求都求不來的好事。安南王黎泰存聽趙浩一說,便立刻點頭應承。

“若當真能種出更多糧食,使我安南百姓人人都可飽腹,便是天大的恩情了。”他將文武官員召集過來宣布此事時,不由感慨,“此乃上國皇帝陛下的恩典,我等豈可不念?”

但安南國中也不是人人都如他這般傻白甜,雖然依附於阮氏的人都被抓起來了,但留下來的這些人中,也頗有明見之人。

他們又沒有被嚇破了膽子隻知道依附大秦,立刻就有人出列質疑此事,“人人都可飽腹,便是大秦也無法做到吧?真有這麼好的事,必定敝帚自珍,豈會這麼好心,要來幫扶我國?我王莫被他人蒙蔽才是。”

有一個人開口,其他人自是紛紛附和。言語之間,暗示大秦軍隊還在國中,軍餉軍備一應都是他們安南國支持,而今又要引進大秦的種植方式,隻怕長此以往,安南國不存,會變成大秦的一部分。〓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這種陰謀論還挺有市場的,立刻引得不少人心生懷疑。

趙浩被他們氣笑了,“諸位請放心,大秦軍隊還留在此間,不過是因為大王才剛剛回宮,擔心再生事端罷了。若是大王首肯,士兵們也想趕著回去過中秋呢!”

這話他是咬著牙說的,因為皇帝能放心召回軍隊,是因為他一個人就取代了一支軍隊的坐擁,牢牢的楔在安南國中。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接受這件事,自然比用軍隊威脅得來要好。

所以其他人都趕著回去過中秋,但他接下來幾年的中秋,怕是都必須要在此過了。

但咬牙歸咬牙,趙浩對朝廷卻是沒有半分怨言的。戰爭剛剛結束,其他人的功勞都還在議論之中,但他卻已經掛上了“安南清吏司”的名頭。雖然安南如今並非大秦的領土,但憑借著安南王的信任,他的職權卻非常大。

而且皇帝許諾,若能將安南的事情辦好,將來他回朝時,一個戶部侍郎是跑不掉的。

要知道戶部侍郎是正四品下。對於官員來說,五品是個非常重要的坎,多少人在朝中煎熬二三十年也不見得能跨過這道坎,一輩子沉淪下僚,而他卻隻需要在這裡種幾年的糧食就能邁過這道天梯。

叫朝中那些大人們知道了,隻怕會嫉妒得眼睛發紅。

他說完之後,就將眼望向安南王。安南王心裡顯然也有些疑慮,因此隻是含糊道,“孤雖然有心留下,卻也不好耽擱了大秦壯士們回想。就請趙先生替孤安排。”

而後又許諾了許多的金銀財寶作為“辛苦費”。

趙浩拍著%e8%83%b8脯保證能夠將這件事辦妥當,便帶著賞賜出宮去了。

第二日大秦便退了兵。

——他們雖然不需要趕著回去過中秋,但兩廣那些不服教化的山民,卻是要順便收拾一下的。有安南國出軍餉,自然再好不過。

軍隊撤出之後不久,農事部兩廣的負責人就帶著人馬牲畜和良種趕到了安南。

這裡氣候與兩廣相似,因此帶來的作物也都是在這兩地種得好的良種。而安南本地氣候炎熱,雖然已經快到中秋,卻還可以種植一季作物,因此農事部的人一到地方,便立刻投入到了火熱的勞動之中。

安南地廣人稀,又因為土地肥沃、出產甚多,隨便種植一下就夠吃了,所以土地完全沒有被開發利用起來。種植方法更是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因此農事部的人帶來的不光是新的種植方式,還有新的風氣。

這麼好的地,隻要利用起來,一年收上幾萬斤糧食不成問題。

什麼你說安南人少吃不了?沒關係,可以賣給我們大秦啊!價格優厚,絕對不讓你們吃虧。作為屬國,安南使用的本來就是大秦所鑄銅錢,倒是沒有任何不方便。若是不想收錢,還可以從大秦境內運送雪白的海鹽,耐用的鐵器,上好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過來交換!

展望中的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有了這種誘惑,安南的百姓們也對種植生出了無限的熱情。

到這一年年底,安南新開墾出了數萬畝良田,收獲頗豐。大車大車的糧食被運往大秦的同時,農事部也功成身退,留下了一些農具和牲畜,以及一套大秦新編的《農事全書》。

第二年的天元節,收到消息的交趾、占城等地便都紛紛遣使來朝,願依附大秦,主動要求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