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1 / 1)

快,李定宸迅速服軟,“吃東西時不能生氣,存著氣吃下去了鬨肚子。”

這是把她當小孩子哄呢,越羅搖了搖頭,想象自己年幼時父親也不曾多做束縛,最終隻搖了搖頭,沒再說什麼。

用過了早膳,一家人相攜著出了門。

越羅見他不帶儀仗,又是往前朝去的路,看著不像是要出宮,便問,“究竟去哪裡?”

“到了你就知道。”李定宸將女兒抱在手裡,另一隻手朝她伸過來。越羅一手牽著兒子,略一猶豫還是將自己的手放進了他掌中。李定宸立刻合攏,一家四口就這樣親親密密的往前走,幾個跟著的人遠遠綴在後頭。

雖然沒有儀仗,但能在這禁宮之中拖家帶口的人,其身份不言自明,一路上所見之人俱都遠遠回避,並不敢過來相擾。

越羅雖然是皇後,偶爾興致來的時候還會跟李定宸一起去上朝,但除了大婚那一次之外,就沒有再來過前朝了,這一回倒是將之看了個清楚。

穿過三大殿,就遙遙看見了城門。城門上還建有一棟兩層小樓,飛簷鬥拱,精巧繁麗,是皇帝逢節日時與民同樂的所在。

這就是他們的目的地了。

快到近前時,後麵跟著的人就有跑出去傳信的,所以一家人才登上城樓,勉強看過了禦街兩側的景象,西邊就傳來了一陣沉悶的響聲,聽起來像是什麼東西,重重的踏在地麵上,引得周圍的建築都跟著發出無形的顫唞。

不久之後,那聲音的製造者出現在視野之內,冬生和年年都驚得瞪大了眼睛,口中發出“哇”的驚歎聲。

“這是……”越羅看著遠處出現的動物,也十分驚異。

李定宸見把人都鎮住了,這才滿意的笑道,“也是前兒說起安南,朕才想起,西苑那邊養著各地送上來的動物,其中就有交趾國敬獻上來的大象。”

這兩頭大象,說起來都是世宗時獻上來的了,為的是賀世宗皇帝百歲壽辰。他是古往今來最為長壽的一位帝王,壽數便是與那些朝廷冊封的老壽星相比也不差什麼,可謂是一生儘如如意。

《莊子·盜蹠》有載: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民間有規矩,老人年過百歲之後,便不能再做壽,因為這樣的壽數不是人間該有,怕為上天知曉後收回。但世宗是天子,自是沒有這樣的忌諱。所以這百歲壽辰自然也是大肆操辦,不但整個大秦普天同慶,就連周邊屬國也都紛紛派遣使臣前來朝賀。

如今大秦已經連換了兩位帝王,這兩頭大象卻還是安安穩穩的住在宮中。

世宗還在位時,每有大慶,都會將這兩頭龐然大物牽出來為自己拉輦。宣宗皇帝嫌它太大太笨重,棄之不用。到李定宸繼位時,它們已經被遺忘了。

如今李定宸重新命人將之牽出來,打的是年節裡與民同樂的旗幟,卻不光隻是想看個新鮮。

有句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忽然想起這南方屬國送上來的大象,那麼那幾個出產大象的國度,自然也會隨之進入天下人的眼中。而有了這種關注,接下來的一切發展,才會順理成章。

不得不承認,效果非常好。

莫說京師百姓,就是朝廷官員,也有一大半是沒有見過大象的。所以不過幾天功夫,這兩頭大象便名傳整個競爭,儼然成為所有人熱議的對象。還有百姓特意帶著孩子到禦街附近等待,就為了一睹其真容。

也有年長的老人們坐在茶樓酒肆或街頭小攤上,捋著胡須,講起世宗年間萬國來朝時的盛事,那真是什麼樣的珍奇之物都有。如今的皇帝不愛做生日,這種景象年輕人們都沒見過,聽得悠然神往,主動為他們發付酒錢。

就連朝中官員,也都開始討論起南邊這些屬國有多年不曾入貢的事。那有心的,還將這些年來廣西路送上的奏折翻出來,去找其中關於這些小國的內容。

不到正月十五,就有朝臣上折子,認為李定宸登基至今,周邊屬國都未曾來朝拜過,宜趁著開年之際,修國書,遣使臣,往各國送幾本黃曆和木牌銅牌,宣揚天-朝上國之威。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李定宸的讚賞,發還內閣,讓他們按照舊例擬定章程。

然後又將內閣送上來的賞賜單子劃掉了大半。

曆來大秦給各屬國的賞賜,是十分豐厚了。除了欽天監每年編出來用以指導農事的黃曆,以及視屬國大小和與上國關係遠近,會賜下銅牌或木牌若乾麵之外,剩下的就都是金銀財帛、瓷器絲綢茶葉等特產了。

李定宸大筆一揮,便將金銀財帛和特產都劃掉了大半,理由也很正當,“等他們派人前來朝賀時,再行賞賜不遲。”

賞賜的規格定下,接下來就是挑選使臣了。

出使雖然是個苦差事,卻也是履曆上非常重要的一筆。而且增廣了見聞,往後遇到相關屬國的事,便必然繞不過自己。大秦的屬國大部分都不強大,對上國又不甚尊敬,因此這一次派遣的官員品階必定不會太高,倒是要求足夠機變。所以消息一出,年輕官員們便紛紛上書,主動請求前往。

李定宸和內閣對此都很滿意,不久就定下了前往各處的使臣。

他私底下還對越羅感歎道,“可惜餘敏程不在京中,否則安南這一路,該叫他去。”論機變,餘敏程的確令李定宸印象深刻。上回他能在西北掀起那麼大的亂子,最終全身而退,這回隻是給朝廷尋個出兵的理由,想來也容易得很。

沒有餘敏程,他隻能借口了解各國局勢,往每一支使臣隊伍之中塞進去一個參謀部的年輕官員。然後叫唐英私底下麵授機宜,讓他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第117章 安南局勢

或許連老天爺都站在李定宸這一邊。

遣往各藩屬國的使者們得到的待遇不一,但大體上,各國還是仰慕天-朝上國風采,願意繼續依附。

其中有幾個小國在李定宸登基之後亦有朝賀,態度十分恭順,奉了國書與賀禮回來,李定宸也不吝賞賜安撫。而之前疏於朝拜,但認錯態度還算誠懇的,他也命使臣也多加優撫。就是態度敷衍了事的,他也不多刁難。

唯有那幾個態度傲慢,隱有不臣之心的,李定宸才下旨嚴厲申飭。

這種時候,就比較考驗使臣的能力了。

又要在他國保全自身,又不能墮落天朝上國的威風,其中的度,隻能自己把握。

幸而李定宸對此早有預料,使臣們出發時都帶上了一隊幾百人的儀仗,全都由京營的士兵組成,足可護衛自身安全。他們要做的,就是查清屬國的情形,將消息送回朝中。

安南就是桀驁不馴,有不臣之意的幾個國家之一。

而且他們的情況還比較複雜。

安南國甚至已經改了姓!

作為屬國,安南黎氏是接受過大秦敕封的,所用冊印等也都是朝廷頒發。每一任國王登基時,更要派遣使臣上書朝廷,請求大秦皇帝敕封新的君王。

然而十幾年前,正是大秦朝政更迭,自顧不暇的時候,安南國內發生了一場內亂,阮氏取黎氏而代之,自立為王。

因為擔心大秦認定黎氏為正統,不肯冊封自己,甚至出兵助黎氏複國,因此阮氏不但沒有上表請求敕封,也徹底斷絕了每幾年就有一次的朝貢。

因為路途遙遠,消息斷絕,大秦也果然十幾年都沒有發現這一變故。直到這一次派遣使臣前來,才終於得知實情。

出使安南的是戶科給事中王子霖,他並不知道李定宸的打算,所以在他看來,朝廷其實並不關心安南姓黎還是姓阮,隻要對方足夠恭順,願意接受朝廷冊封,就一切都好說。

然而阮氏驟聞上國來使的消息,卻不免擔心他們會為黎氏作主,因此態度十分惡劣,並不承認安南為大秦的屬國。⊙思⊙兔⊙網⊙

這就惹惱了王大人。畢竟他作為使臣,代表的是皇帝,是大秦的臉麵,阮氏如此行事,便是令大秦顏麵儘失。他們這一回出使,從公來說是為了宣揚上國威勢,從私來說是王子霖自己需要這份功勞,於公於私,他都絕不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所以王大人憤怒的決定,要寫一封奏折回京,參他一本。

但他被攔下來了。

相較而言,得到過參謀部兩位侍郎大人麵授機宜的趙浩參謀,想得就要周全多了。

他知道,眼下這種局勢是朝廷想要看到的。但若是就這樣將事情報上去,對他們這些使團的成員而言並沒有任何好處,還有可能因為遷怒而被處罰。

所以事情當然是要上報的,但卻不能這麼倉促的報上去,須得打聽到更多的消息,好讓朝廷能更好的做出判斷。

所以他勸住了王大人。

兩人間帶在身上的錢財都拿了出來,然後給使團的每個人都分配了任務,讓他們出去打探消息。

有錢財開路,事情的進展遠比他們想象的順利。畢竟事情不小,阮氏不可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而安南國中,更不是人人都服氣他。

而調查的結果,更是讓鄭參謀喜出望外。

原來當年阮氏發動政變,逼迫黎氏讓位,但一來是顧慮大臣們的意思,二來也要對世人展示自己的仁慈,所以並沒有對黎氏斬儘殺絕,而是將黎氏全族放逐到了安南國東邊的海島上。

得到這個消息,趙參謀立刻安排人做了障眼法,自己偷偷帶了十幾個人乘船出海,去島上尋找黎氏族人。

安南國地靠海邊,島嶼眾多,但並沒有什麼開發,全都是不毛之地。阮氏本意就是想用這種辦法折磨他們,黎氏一族被放逐至此,日子當然不好過。

但好在國內還有一部分黎氏的死忠,雖然無力將他們從島上營救出去出去,但送上一些物資還是可以的。所以鄭參謀上島時,除了前任國主抑鬱而終之外,其他人都還好好的活著,隻不過模樣有些淒慘狼狽。

但這就是鄭參謀想要的。

但他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現在島上,表明自己大起來使的身份,又說可以將他們都營救出去,黎氏族人的激動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最後,隨著王大人和鄭參謀的奏折一起送到京城的,還有前任國王的長子黎泰存在鄭參謀的引導下寫下的求救血書,請求大秦朝廷出兵替他複國。

安南國的使團是最後一個傳來消息的,導致朝中一度以為他們是否遇上了什麼意外,打算再派人前往。

但這兩封奏折和一封血書送到,朝臣們也就顧不上追究他們為何那麼長時間才傳回消息了。茲事體大,內閣幾位大人立刻擱下手中的事,一起前往知政殿向李定宸稟報了此事,同時商討該如何處置。

李定宸看完全部內容,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是:這趙浩可真是個人才!

雖然不管是誰的折子裡,都沒有寫過為什麼黎泰存會想要向大秦求助,從常理上來說這也是他唯一的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