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1 / 1)

有了錢,自然就會有人去花銷,如此一進一出之間,市場自然就活絡起來了。而朝廷看似買進賣出都是一個價,要承擔其中的損耗和各種消耗,但實際上這些糧食也完全不必放在一個地方長黴,而可以將之運轉起來。畢竟各地米價不同,周轉起來,這份損耗也就可以填補了。

但最重要的是,借由這樣的做法,卻可以極大的提升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形成習慣,以後他們就不會將手裡的東西一直屯著,而願意在朝廷的保證下拿出來進行流通,形成良性循環。

然而所有的善政到最後都免不了麵對一個問題:如何使之運轉下去?

作者有話要說:  這篇文可以叫做“一場親征引發的改革”。

李定宸:開始的時候,我說我要去打仗,皇後說我沒有人。後來有了人,又說我沒有權。等我有了權,又說我沒有錢糧……

第114章 力不可及

曆史上許多變革與政策,並不是不好,隻是沒有一以貫之的人與精神,到最後善政中途廢弛,有時候引起的後果,比苛政更加惡劣。

不過,李定宸沒有靠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是皇帝,手下還有成百上千的官吏可以使用,既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躬親,很多事隻要提個頭就可以,剩下的交給下麵的人去完善。

所以這個提議得到了越羅的肯定之後,他便召集重臣們開小會,大方的將自己寫的東西展示給他們看,“諸卿以為如何?”

說起來,皇帝也算是安分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所以這一回召見重臣,表現出要搞事情的傾向,大臣們首先出現的情緒不是抗拒,而是“終於來了”。

對這位陛下的不安分,他們也算是習慣了。

所以發現他提出來的竟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善政,看起來也不離譜,反對的念頭也就不那麼強烈了。

何況這還是能夠“增加”朝政收入的好事。

——朝廷用銀錢購買百姓手中的糧食,戶部自然就可以多鑄一批錢了。等於是平白多出來的預算,誰不高興?

畢竟每個部門都有無數的事等著用錢,以往想從戶部要出錢來,那是千難萬難。國庫的收入就是那麼多,緊巴巴的,隻能儘著要緊的地方是使,那不太要緊的,就隻能一緩再緩了。

因為不是要賺百姓的錢,又是於己有好處的事,所以即使最迂腐頑固的老臣,也沒有直接反對,隻是委婉的說這件事做起來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無算,須得謹慎對待。

“朕也知曉,這才令諸公前來綢繆此事,請各抒己見,儘早擬出個條陳來才好。”李定宸笑眯眯的道。

為他這一句話,接下來大半個月的時間,這些部閣重臣們自己手裡的差事都分派下去了,每天下了朝就是被李定宸抓來開小會,直到散衙方休。但總有些事情是不能分派下去,隻好自己處理的,於是從李定宸這裡離開,他們還要回官衙繼續處理事務。若不是奏折不能帶回家,說不定連夜裡都不得歇息。

如此勞累了一段時間,圍繞這件事發散思維,結果也是非常喜人的。

眾人總算商量出來了一個章程:不讓地方官府來負責這件事,而是交給各地轉運使司去做。

轉運使司本來就負責穀物、財貨、鹽鐵的運輸,同時還兼有監察地方的職責。這件事交給他們去辦,既可以借重轉運使司對各地情形的了解,調度這些糧食,又正好與當地官府形成互相監督的局麵,以免背離重設常平倉的初衷。

而後再由監察禦史每年巡查,當可使之不至於因為下麵官員的懈怠或是貪欲而成為有名無實。

除此之外,眾人還順便完善了一下這個想法,表示既然百姓可以在常平倉賣糧,那麼完全可以讓官府收稅的時候隻收銀錢,以此鼓勵大家出售糧食。既可以避免因為豐收反而出現穀賤傷農的情況,又能給各地官府免除麻煩。

再有就是一個李定宸之前沒有想到的問題:這麼做肯定會衝擊大糧商的生意。為了避免被糧商們反過來利用,或者被某些貪小利者占便宜,收糧時要發給百姓糧券,沒有糧券不能在常平倉購買糧食。

而大理寺卿,前任戶部尚書,更是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拍案叫絕的主意。

“雖然陛下說,賣了糧食,百姓們手中有錢,就肯花銷。但據臣所知,絕大多數百姓還是更願意將銀子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不是拿出去花用。既然如此,這銀子放在哪裡不是放?何如咱們替他們收管?”他對眾人道。

“如何收管?”次相劉誠捋著胡須問。

趙靖道,“既然收糧食的時候給發糧券,那就可以給他們兩種選擇。一是拿走錢和糧券,那麼將來還可以用錢和糧券換回同等的糧食。二是隻拿糧券,那麼將來領糧食時,就可以多領一些糧食。若是不領糧食,那就能憑糧票多得一點銀錢。至於多久給,給多少,還得細細磋商才可。”

李定宸後來跟越羅說起此事,還滿麵笑容的稱讚趙靖,“該當他是戶部尚書,放到大理寺著實可惜了。”

“陛下難道還能給他調回來?”越羅道。

這戶部如今還有人坐著呢,無憑無故,調回來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李定宸隻是朝她一笑,“山人自有妙計,總之先叫他在大理寺待上兩年,磨一磨性子,倒也不是壞事。”

越羅一看就覺得他又在憋什麼壞主意,便追問,“陛下打算怎麼做?”

“現在說了就沒意思了,阿羅看著便是。”李定宸也不遮掩自己要使壞的意思,“這一回準保要讓朝中諸公都大吃一驚。”

“陛下快饒了他們吧,當心嚇多了給他們嚇出毛病來。”

李定宸信心滿滿道,“這阿羅就不必擔心了,年邁的幾位老臣都已經回鄉去了,如今朝中留下的都尚算年富力強,不用擔心會嚇壞了。軍國重臣,豈能連這點擔待都沒有?”

越羅為之絕倒,也隻好在心裡同情一下幾位大人,同時在他們開小朝會的時候,多多的令禦膳房準備了好克化的茶食點心,中午這一頓賜宴也必是豐盛的席麵。

她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但回到當下,趙靖的提議雖好,但李定宸最後還是決定一步一步來,先將常平倉的攤子鋪開了,若是沒有問題,那麼就按照他的建議來做,如此朝廷手中可周轉的銀子,就更多了。

而這些銀子,又必然都是要花出去的。——百姓們不舍得花,朝中諸公卻不會不舍得。

如此一來,也算是間接的讓百姓們手中的銀子都流通了出去,又足可以養活許多人。而這些人,又會創造出更多的東西,豐富市場和百姓們的生活。

李定宸把自己要推動發展商業的心思藏得很深,朝臣們都沒有發現。

定下了這個章程,就開始將事情公布出去了。之前隻有開小會的人知道,雖然在李定宸的授意下,外間也傳出了一點風聲,但具體如何,卻一直沒有定論。如今公布了,也可以聽聽民間的聲音。

謹慎起見,內閣打算今年在四京先做試驗,若是運轉沒有問題,就再推廣到各地,若是出了問題,那就先將問題解決,以絕後患。

天泰十三年十月,四京各縣張貼出告示,常平倉對外平價收購糧食。

這個時候,朝廷的稅已經收完了,所以願意到常平倉來賣糧食的人不多。賣的也都是地裡多收上來的那部分,把口糧扣出來了。如此,賣出來的錢,就可以多添置彆的東西。

可見若是沒有朝臣們加上去的用銀錢交稅的建議,這個常平倉很有可能會十分冷清。

很多百姓倒不是不相信朝廷,隻是更習慣將糧食放在自己手中,更安心。再說,如今交通不便,從村子裡入城一趟也要費些功夫,雖然賣糧買糧價錢都是一樣的,但對住在鄉下的農人們而言,其實並不省事。

這是個大問題。

住在城裡的百姓,其實大多數已經沒有土地了。而真正種地的人,則一整年很少會進城一趟。若是常平倉並不能方便到他們,收不上來糧食,那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

最後,解決的辦法是下麵的小吏們想出來的。

他們從城中采買了油鹽醬醋糖和布匹之類的生活用品,推著大車到鄉下去收糧食,有不願意賣糧食的,就用這些生活用品來換,總算將倉庫填滿大半。

這不是長久之計,但眼前卻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能多費一些功夫了。¤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而這個問題,也給李定宸提了一個醒。

他的許多想法都是好的,本意是為了方便百姓。但他畢竟沒有在民間生活過,許多方麵設想並不周到,若是一味的想著改革,或許反而適得其反。

步子該放慢一些。

李定宸不知道這算不算挫敗,但這的確讓他再一次意識到,許多事並不會按照他的意誌來發展。

不管做什麼事,妥協與退讓永遠都是主旋律。

——即使朝中如今已經沒人反對他的政見。

他對越羅感歎,“朕總算知道為什麼古往今來那些皇帝,總會變成昏君。”有時候糊塗比精明幸福,享樂比做事痛快,放棄比堅持容易,即使對於皇帝來說,也是這樣。

站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發現自己並沒有變成超人,仍然是個普通人,會被規矩束縛,會有無數阻礙等在前麵。

但最令人無奈的,還是這世上有些事,人力不可及。就算想得再多,也隻能徒呼奈何。

他隻能將自己許多想法深深地壓進心底,不到可以實現的時候,不會說出來。

以有涯之生,而行無儘之道,但隻走好眼前的路罷了。

第115章 軍事演習

李定宸不光自己想通了,他還給遠在家鄉的王霄寫了一封信,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這件事的想法。

這封信他甚至連越羅都沒給看,一度讓越羅懷疑他是不是在信裡寫了某些會讓人不愉快的內容,還勸他,“王先生年紀大了,陛下可彆把人給氣出個好歹來。”

李定宸氣結,“原來在阿羅眼中,朕便是這樣的人?”

“陛下本不是這樣小氣的人,隻是遇上了王相,就不好說了。”從來李定宸對王霄是有一點心結的,即使變得再成熟穩重,一旦涉及到這位恩師,好像年紀都倒回去了。

“便是有天大的氣性,他都已經貶官回鄉了,朕難道還過不去?”李定宸哼了一聲,“到底是朕勝了,不至於連這一點氣度都沒有。”

又解釋道,“阿羅何不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還能收到京中的來信,就說明他雖然被貶,卻也不是沒有聖眷。那些拜高踩低的人見了,自然更客氣,王先生鄉居的日子也好過些。”

這倒也是,於是越羅就讓他將這封信發出去了。

王霄很快回了信,表示他正在寫一本書,希望將來能夠留給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