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1 / 1)

,不會讓百姓再過這樣的日子。

越羅沒想到李定宸還有過這樣的時候,不由道,“陛下用心良苦,如今也總算是薄有成效了。”

李定宸點點頭,但很快又搖搖頭,看著外麵的人,問越羅,“阿羅你看他們高興麼?可正因為他們那麼高興,朕才擔憂啊。”

“這是為何?”

“他們之所以高興,是因為如今的日子比從前好了許多。但你看他們手裡拿著的東西,都是自家地裡出產的,進了城也賣不到幾個錢,換不了多少東西。即使如此,他們也還是高興,那從前過的又是什麼日子?這裡是京畿之地,天子腳下,百姓們的日子也不過勉強能過。換做邊遠地區,又當如何?”李定宸沉聲道。

他這麼一說,越羅也沉默了片刻,而後才道,“一點點來吧,但儘我們一生之力罷了。”

“不。”李定宸握住越羅的手,“這樣還不夠,阿羅。”

越羅終於感覺到,他的情緒好似十分振奮,好像正在醞釀著什麼東西,而那東西使他如此激動。她回握住李定宸,“陛下要說什麼?”

“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李定宸看著她,“聽起來簡單得很,然而從堯舜至今,幾千上萬年,卻沒有一位帝王能夠做到,究竟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是他們不夠勤勞嗎?可是有些皇帝,甚至是直接累死在金鑾殿上的。是他們不夠愛民嗎?可是“以農為本,耕讀傳家”的古訓早已有之。

越羅雖然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但在短暫的茫然之後,她的眼睛卻漸漸亮了起來,“陛下的意思是,從前走的路,都是錯的?”

“對。”李定宸深吸一口氣,“朕近來一直在想這個問題,雖然還未曾想明白,但已經隱約有了一個輪廓。”

雖然隻是一個輪廓,但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與越羅分享,讓她跟自己一起為這個念頭而激動,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越羅微笑著點頭,“願聞其詳。”

“王先生對朕說了那個故事之後,又告訴朕,百姓都是如此,有一點好東西都會藏起來,因為這樣能讓他們覺得安全。所以作為治理天下的朝廷,應當藏富於民,儘量維持社會穩定,不要讓他們的生活中出現任何無法預測的變動,因為他們承擔不起。”

李定宸說到這裡,朝越羅微微一笑,指著外麵的人群道,“若王先生還在京城,朕真想讓他來看看這一幕。不是所有人得了好東西隻想藏起來的,日子若過得去,他們也願意將富餘的東西拿出去換彆的東西。”

越羅學過的東西不少,但這方麵的內容涉足得卻並不多。她似懂非懂的問,“那又如何?”

“那就是朕與王先生最大的不同。”李定宸目光灼灼的看向遠方城池的輪廓,“王先生要他們穩,朕要他們變!”

作者有話要說:  說起來,年輕的帝王,隻要不是昏庸無能或者像宋徽宗或者天啟那種心思根本不在朝政上的,基本上都是改革家。

第113章 財無定數

越羅很喜歡李定宸這種狀態,壯誌滿滿,仿佛天底下沒有他做不到的事。而這種壯誌並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對一切的了解之上。

他說出口的事,就是他會設法去做成,而且也一定能夠做成的。

有一點言出法隨的味道。

她看著李定宸,“陛下已經想好要怎麼變了?”

“是有一點想法。”李定宸點頭,正要說話,但這會兒他們已經很靠近城門了,他看了一眼外麵的景象,便對越羅道,“阿羅不如隨朕下車走走?”

馬車停在原地,李定宸攜著越羅的手下了車,卻沒有去熱鬨的城門處排隊,而是往旁邊許多人聚集著的場地走去。

到了近前,越羅才發現,這些人竟不是在這裡歇腳,而是在進行交易。大部分都是以物易物,用自己手中的東西換需要的,而沒有換到的,就將自己的貨物出售給幾位從城中出來采購的小販。

這城門外,竟是形成了一個小規模的集市。

越羅有些納罕,“都已經到城門了,他們怎麼不進去?”

“進城要交城門稅。”李定宸顯然提前了解過,解釋道,“雖然隻有兩文錢,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卻也是一筆花費。若能在城外換到想要的東西,自然就能免去了這筆花銷。若是沒有中意的東西,或是不想換,就把東西賣給城裡來的商販。”

“這些商販又將東西運進城賣出去?”越羅道。

“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李定宸指點給越羅看,“他們有些是從城中販貨出來的,都是鄉下地方少見的精細東西,價錢又不算貴,這些莊稼人也願意買去添個新鮮。有些則是帶著錢出來收貨的。販貨的人隻收錢不換東西,收貨的人沒東西可換隻給錢。”

“所以你看,這些莊稼人往往賣了自己帶來的東西,換了錢,又轉頭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看起來是白添了一個步驟,但細細琢磨,卻是妙不可言啊!”

“本來他們互相不需要對方手中的東西,是錢替他們做了個中人,做成了這筆買賣。”越羅道。

“對。可是銀錢既不當吃又不當穿,為何能當得這個中人?”李定宸又問。

越羅沉思片刻,笑道,“陛下這是考我呢?最開始當是約定俗成,但後來隻有朝廷有鑄錢的之權,這銀錢發行天下,自然也等於是朝廷作擔保。朝廷在一日,也就不用擔心錢會花不出去。”

“是啊。”李定宸輕輕一歎,“賣貨的商販得了錢,可以進更多的貨來賣。收獲的商販買到貨,可以提高價錢賣進城中去。這一來一往,聽起來是低買高賣,沒有誠信,可兩地的東西流通起來,這商販也被養活了,卻是人人得利的好事。”

越羅聽到這裡,總算明白了一點端倪,“陛下想發展商業?”

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末,是朝廷重農抑商之道。

之所以如此,一者是因為若是沒有足夠的人種地,糧食出產不夠,很有可能會動搖整個國家的根基。二者商人在兩地往來,低買高賣、囤積居奇,有時也委實可恨,更兼居無定所,容易滋生是非,影響社會安定。

李定宸如果要推廣商業,隻怕阻力重重。

“是否要發展商業,如今還難說的很。”李定宸道,“隻是朝廷每年鑄錢都有定數,蓋因市場上隻能流通那麼多的錢,若是鑄得多了,則物價便會上漲。但如是人人都能將自家東西拿出來出售,買回需要的東西。市場能容納更多的銀錢流通,朝廷就可多鑄錢。”

“如此,便等於憑空多了一筆活絡的錢在手中。”越羅道。

李定宸點頭,“正是如此。”

但他旋即輕輕一歎,“但你看那邊,許多人還是一個個的詢問過去,寧可以物換物也不願賣了錢再去買東西。可見如今雖號稱太平盛世,在許多百姓心目中,未必有讓他們交付身家的信力。”

“自給自足說來很好,但於國家而言,若是人們不再進行商業流通,也就等於是一潭死水一般,不會有任何好處。”李定宸道,“隻有讓這水活起來,生生不息,日子才會越來越好過。”

“我聽說前朝有財富論,看來陛下是同意天下財富無定數了?”越羅若有所思道。■思■兔■文■檔■共■享■與■線■上■閱■讀■

前朝有一位掌管戶部的官員,曾經認為天下的財富是有定數的,所以朝廷手裡的錢多了,百姓手中的錢必然就少了。所謂為了安穩民心,提倡藏富於民。不但降低賦稅,又要求朝中官員不能經商,與民爭利。

因此上,那一朝民間的確十分富庶,但國庫卻總是拿不出錢來。又因為連年征戰留下了不少弊病,後來出了幾個沒什麼才能的昏庸君主,險些將整個王朝葬送。

大秦吸取教訓,提倡的是藏富於國,民間商業也並不興盛。王霄當政之後,雖然說是要藏富於民,但也不讚成發展商業。

因為財有定數是主流思想,所以另一種財無定數的說法,也就因為無人讚成而逐漸湮滅了。

但李定宸顯然是讚同這種說法的。他對這件事用了十二分的心,此刻曆數從有記載以來的朝代直至如今的社會情況,數據詳實,邏輯清晰,分析嚴明,最終得出結果,不論是人口還是社會總體財富,都是在不斷增加的。隻有中間戰亂年代,會出現波動,但整體呈現上漲趨勢。

“商業運作十分複雜,朕也是一知半解,暫且不提。但天下財富會隨著人口增長而不斷增加,這卻是一定的。”李定宸道,“好比一個人能種十畝地,多一個人就多這十畝地的收成。但是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辦法。按照農事部編的《農事》小冊子來種植,產量可增長二到三成。這多出來的糧食,也就是多出來的財富。”

他說到這裡,臉上的表情也有些振奮,“而且朕也是近來才發現,如果說原本的財富百姓們更願意死死的攥在手心裡不放,那麼多出來的在他們預期之外的部分,他們就願意拿出來流通了。”

“所以陛下覺得,可以雙管齊下,一方麵使用各種辦法增加糧食和其他必需品的產量,也就是增加社會財富,另一方麵讓百姓們願意將這些財富拿出來流通,如此循環往複,百姓的日子更好過,朝廷手中的錢也更多?”越羅做出總結。

“阿羅覺得如何?”

越羅拍手讚歎道,“奇思妙想,卻又有理有據,虧得陛下能想出來。”

“其實先人早有這樣的理論,隻是不行於世罷了。朕也是近來總為軍費發愁,又受到糧食增產的啟發,這才生出了這樣的念頭。”李定宸笑道,“本來還沒想得十分清楚,同阿羅一說,倒是清晰了許多。回頭朕也寫一本折子,請阿羅評定如何?”

“好啊。”越羅道,“說起來是善政,但不知陛下要從什麼地方起這個頭?”

李定宸的切入點,還是兩個字:糧食。

他是打算從各地的常平倉入手。原本大秦各地都建有常平倉,收上來的稅糧就放在這裡,若遇到災荒年間,則可開倉放糧,以平抑物價。原本也是一項善政,但自從設立之後,幾乎沒有用到過。

因為平時這些糧食就放在倉庫之中不用,所以就有人打起了它們的主意。以次充好,在糧食之中摻雜砂石,乃至用陳腐發黴的糧食替換新糧,最大膽的甚至直接搬空了糧倉……這樣的情況屢禁不止,時間長了,常平倉也就漸漸廢棄,成了個擺設。

所以李定宸選擇從這裡入手,肯定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排斥。

不過這一回,常平倉卻不再是存放稅糧的地方,而是真正起到平抑物價的坐擁:他們會根據當地物價設立一個“標準價”,然後用這個價格購入百姓們手中的米糧。等到百姓們缺米時,則以同樣的價錢出售米糧。

等於是讓百姓們將自家的存糧放到常平倉裡來,手裡則多了可以使用的銀錢。

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