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1 / 1)

安平伯覺得兒子這通分析也很有道理。不然呢?不然沈二為什麼好端端換了從左往右的書寫法?

邊靜玉十分佩服地說:“話又說回來,想必沈二公子書法造詣極高,就算剛剛大病初愈,這一手字也寫得極其不錯,轉折間毫無凝滯之感。沈二公子心%e8%83%b8暢達,定沒有被外事擊倒。孩兒不及他多矣。”

“我兒莫要妄自菲薄。”麵對兒子,安平伯這做父親的能說出這樣的話已經是極限了,他雖覺得自己的兒子不一定比沈德源的兒子差,但更多的讚美是沒有的。這都是為了保持父親的威嚴。安平伯話鋒一轉,又說:“既然沈二還沒有徹底恢複,待會兒叫你母親收拾出一些藥材來,都給沈家送過去。”

邊靜玉忙起身恭敬應道:“是。”

帖子的事情還沒有說完。邊靜玉又指著帖子上“,”、“。”、“:”等一係列標點符號,說:“這些符號也是前所未見。不過,孩兒見這些符號出現得極有規律,倒是猜出了它們的一些用途。孩兒以為,這應該是用來斷句的。若一句話隻說了半句,就用‘,’來斷開。若一句話徹底說完了,就用‘。’來斷開。”

安平伯重新看了下帖子,再次承認邊靜玉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又點了點頭。

屋子裡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邊靜玉麵色猶豫,似有什麼話想說,又覺得很難說出口。

安平伯知道這兒子心裡向來很有成算,便問:“你可是有什麼想法了?隻管說來。”

邊靜玉指著帖子上的標點符號說:“父親,孩兒以為,這些符號若傳了出去,定能在讀書人中引起追捧。這恐是沈家贈予我們的真正的謝禮。”隻要和讀書人相關的事,就都不是小事。這份禮太重了!

讀書人讀書時一般靠著句式、語氣詞來斷句。他們並沒有專門的符號來斷句。但此時,標點符號其實已經有了雛形。隻是,書局中販賣的新書上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隻有世家的藏書中有標點符號。

比起寒門,世家的優勢在哪裡?就在於底蘊。

寒門子想讀書,得有“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啟蒙老師領路,否則他們連怎麼斷句都不知道。世家子想讀書,自有家裡一代代傳下來的舊書作為啟蒙讀物,舊書上有注釋、有斷句符等等。這起點就高出寒門子很多了。但是,這樣的斷句符並沒有形成係統性,隻是在某個字後麵加了一個小點而已。

而在沈怡送來的拜帖上,斷句符卻不止一種。邊靜玉一邊看一邊琢磨,基本上能領悟每個斷句符所代表的含義了。若能把這樣一套規範化的斷句符號推廣出去……邊靜玉不敢多想,趕緊平下心來。

“不知這是沈伯父的心血,還是沈二公子的奇思妙想,孩兒以為這份謝禮有些重了。”邊靜玉說。

現有的斷句符很有局限性。就拿孔聖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句來舉例。斷句可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可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可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可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甚至還可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同樣的字,因為斷句不同,因為語氣不同,就可以造成截然相反的意思。而世家現有的斷句方式並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由此可見,沈怡送來的這一套已成係統的斷句符號一旦被宣揚出去,會在當今的讀書人中掀起多大的波瀾!邊靜玉身為讀書人,正因為明白這些道理,此時才覺得心情激蕩。

安平伯被兒子點醒,頓時覺得這拜帖重於千鈞。

對於走在下坡路上的安平伯府來說,這很明顯是一個機會。但是,安平伯再如何平庸,再如何想要振興安平伯府,他萬萬做不出奪人功績的事來。他沉%e5%90%9f片刻,問:“若我們把這些呈上去……”安平伯對著皇宮的方向拜了拜,意思是要把斷句符改革一事呈到皇上麵前。然後,他繼續說:“再言明了這是本昌兄的功勞,看在這份功勞的份上,聖上有沒有可能會使本昌兄功過相抵,免了他的流放之罪?”

邊靜玉搖了搖頭,說:“這事不好說,大約是不成的。父親,沈伯父的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這裡頭涉及了朝廷黨爭。現在不是皇上一心要治沈伯父的罪,而是皇上為了保太子不得不治沈伯父的罪。”

安平伯歎了一口氣。

邊靜玉又說:“再者,這些斷句符雖有極大的用處,一旦推廣開來,確實會方便天下讀書人,能當得一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這樣一來,經典中的內容更易被人學去了,豪門世家的優勢將會下降。”

任何一項政策的推廣,都會有支持者和反對者。標點符號的推廣有三個直接的阻力。

一個來自某些世家豪門,對於他們來說,無需標點,他們子孫後代就能把經典學好了,推廣標點反倒是讓那些沒有底蘊的人得到更多的利益。一個來自酸儒,他們堅信聖人之書不可增一字也不可減一字,否則就是不敬聖人,怎麼會願意讓書籍加標點重印?還有一個其實和世家略有重合,某些已經為官做宰的人,他們在治理百姓時習慣用愚民政策,又怎麼會支持這種明顯能夠啟發民智的行為呢?

而這第三點,又可以引到皇上身上去。皇上是怎麼想的?他願意去啟發民智嗎?

如果安平伯府重權在握,那麼他們可以無視那些反對者,隻要有了皇上的支持,就可以去推廣標點了。可事實上,安平伯府根本無力和眾多權貴抗衡。麵對可能會有的反對者,他們隻能選擇蟄伏。

於是,推廣標點這事還需要從長計議。

見邊靜玉說得頭頭是道,安平伯的眼神漸漸轉為複雜。他素來知道,幼子比長子更為聰慧,然而幼子這一通分析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他擺了擺手,說:“既如此,這事先按下不提。你先回去吧。”

告彆父親後,邊靜玉慢悠悠地走回了自己的院子。

安平伯住的院子叫順安院,出了順安院就是邊靜玉嫡出兄長邊嘉玉所住的承安院了。這兩個院子挨得很近。而邊靜玉所住的恒安院則要偏僻一點。隻從院名來看,邊嘉玉的繼承人地位就非常穩固。

承安院裡靜悄悄的,邊嘉玉不在。

本朝設有國子監和太學,因皇室子弟多入國子監求學,國子監的地位隱隱壓過了太學。安平伯府內有一個入國子監的名額,這名額自然給了邊嘉玉。待邊靜玉長大後,他靠著自己的實力進了太學。兄弟倆一人在國子監,一人在太學,因學業繁忙,平日多住在學舍裡,見麵接觸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這幾日,是因為要時刻關注著沈家的事,住在學舍裡不方便,邊靜玉才會選擇走讀。

邊靜玉和邊嘉玉的關係也不能說是不好。

如果邊嘉玉生病了,邊靜玉作為一個好弟弟,肯定會衣不解帶地照顧他。他的照顧絕對是無微不至的,也真心盼著邊嘉玉好起來。同樣的,如果邊靜玉生病了,邊嘉玉也會來照顧他,為他親嘗湯藥都無不可。但要真說這兩兄弟關係好吧,邊靜玉又永遠不會做出對著邊嘉玉撒嬌說藥太苦了這種事。

邊靜玉沒有覬覦府裡的爵位,府裡也沒有攔著邊靜玉不讓他出頭,遇事時還能擰成一股繩一致對外……這樣的兄弟關係,其實已經比京中絕大多數的異母兄弟要好很多了。邊靜玉已經非常滿足了。

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難道真要對著邊嘉玉說“哥哥,藥太苦了,靜兒不想喝嘛”這種話嗎?然後,邊嘉玉回一句“靜兒要乖乖的,吃完了藥,哥哥就喂你吃奶糕”……邊靜玉隻在腦子裡這麼想了一下,全身就起了雞皮疙瘩。

嘖,有點惡心呢。□思□兔□在□線□閱□讀□

第7章

雖然沈怡大方地獻上了重禮(其實並沒有),安平伯府卻不能坦然地受了。

安平伯思索再三,鄭重地給沈家寫了回帖。首先說,你們的心意我們邊家收到了,但此中情況較為複雜,很多事需從長計議,莫要莽撞。然後說,請沈怡安心照顧好家裡。最後定下了見麵的時間。

見麵的日子定在十日後。安平伯並沒有急著見沈怡,一來是因為他覺得沈怡的身體沒有好全,就給沈怡留足了休養的時間。再來,十日後正好是太學的休沐日。在那天,邊靜玉一整天都待在家裡。

在本朝,雖男子和男子可以定親,但這裡頭有很多規矩都是比較模糊的。其中,三媒六聘等禮節方麵的規矩是和男女親事中的規矩一樣的,隻是成親以後呢?男女成親後,男主外、女主內,這規矩已經定死了。女子若想以女子之身頂門壯戶,想在外頭拋頭露麵,自有立女戶這條路可走。但男人和男人成親,既然大家同為男子,為什麼偏要分出一個來困守在內院裡呢?又該讓誰困守在內院裡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男男成親的情況極為常見,那麼眾人約定成俗也能發展出一套適用的規矩來了。偏偏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多數人都是選擇走男女成親這條路的,男男成親相對而言並不是很常見,也就沒有約定成俗這一說了。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漸漸發展出來了兩套截然不同的規矩。

第一種,成親的兩位男子或是地位差不多,或是兩情相悅,或是有過什麼君子協議,他們成親後就互為對方的丈夫,並沒有“男妻”這一說。成親的兩人皆可外出,社會地位相同。若想要子嗣,那麼兩人皆可納妾。當然,若真是兩情相悅,往往就不會納妾了,各自過繼一位族中子侄到膝下就好了。

第二種,成親的兩位男子地位相差很大,其中一方需依附另一方。那麼,當這兩人成親以後,地位高的一方自然就是丈夫,地位低的那一方就是男妻。男妻是丈夫的附庸,不能拋頭露麵,不能參加科舉。丈夫可納妾有子嗣,男妻就不可以。甚至,男妻要想過繼孩子,都隻能過繼丈夫族中的子侄。

這兩種情況的婚契略有不同。

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兩男子間社會地位相差大,但他們是兩情相悅,不忍心讓心愛之人受委屈,於是選擇第一種情況的。到底是選第一種,還是選第二種,這裡頭沒有硬性規定,隻在於人心二字。

安平伯剛和沈德源相約定下親事時,他誤以為沈家要把沈怡當女兒養,因此心裡想著的是讓邊靜玉娶了沈怡當男妻。後來,安平伯知道自己誤會了,他就決定讓邊靜玉和沈怡選擇第一種結契方式。

既然是第一種方式,兩人都能在外頭行走,那麼也就沒有“婚前不能相見”這一說法了。否則,若遇到了那種兩人的共同的好友要宴請眾友的情況,難道他們還要刻意避開嗎?友人宴請也就罷了,若兩位恰好都是學子,科舉時被分到了同一考場,難道還要讓其中一個放棄機會嗎?這必定是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