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1 / 1)

一陣墨,宋太傅總算是來了。

宋太傅,宋伯齋,在讀書人裡是非常出名的人物,算是北方文人裡的精神領袖了。

他進來,幾個學生都趕緊起身行禮,衡哥兒因是第一次來這裡,算是拜師,所以行禮十分鄭重,行了三跪九叩之禮。

趙致禮和徐軒則隻是行了跪禮,小皇帝因是帝王之尊,隻是站著行了拱手禮。

宋太傅臉上並無表情,一臉嚴肅,目光在行三跪九叩大禮的季衡身上多停留了一陣,然後才說,“你就是季衡,起來吧。”

季衡這才起了身。

他還不足九歲,身量不高,粉粉白白一張小臉,眼睛卻又黑又深,抬起頭來看向宋太傅的時候,宋太傅都在心裡有一絲驚訝,心想難怪小皇帝見了他一麵就說要這個孩子來做伴讀,的確是長得好看,特彆是那一雙眼睛,不是凡人所有。

宋太傅打量季衡的時候,季衡也有看他。

說起來,宋太傅還算是季衡的偶像,皆因季衡開始看書起,就看這位太傅宋伯齋的書,心中自然是向往仰慕的。

他知道宋太傅年歲並不大,但是這樣看著,才知道,的確是年輕,麵白,深深的一雙眼睛,留著幾縷胡須,看著也就四十來歲的樣子,不是七老八十的老人。

宋太傅讓大家都坐好之後,然後自己也坐到了位置上去,柳升兒行過禮之後已經毫無聲息地退出了書房去。

宋太傅說,“昨日留下的課業,你們都準備好了吧。”

大家都應了一聲,表示準備好了。

包括皇帝在內,那三人都將寫的好幾頁字放在書案邊讓宋太傅去看,宋太傅也起了身,先去看了皇帝的字,點了點頭,繞過季衡,又去看趙致禮的字時,對坐得規規矩矩的季衡說,“季衡,你去替我磨墨。”

季衡心想宋太傅果真是很看重磨墨這個功夫,便起身應了,走到西麵的書案邊去,挽了挽袖子,將硯台裡用來養硯的水倒進了旁邊的筆洗裡,才又用硯滴倒了水進硯台,開始磨墨,硯台是一方古琴形的端硯,典雅古拙,不是凡品。

季衡不是沒有見過更好的硯台,不過作為愛硯到從小就自己磨墨的人,每一方好硯,他都願意仔細打量的。

宋太傅看了趙致禮寫的字,眉頭輕皺了一下,顯然是不太滿意,但是他什麼也沒說,又走到徐軒跟前去了,檢查了他的課業。

都檢查完了之後,他才說道,“趙致禮,徐軒,你們明日來,多寫五十個字。還有,趙致禮,你的墨,還是自己磨。磨墨就是磨心,你墨磨不好,心哪裡靜得下來。”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判斷趙致禮的墨不是他自己磨的。

其實在季衡的心裡,他認為趙致禮比徐軒還要更加有耐性得多,沒想到宋太傅卻覺得趙致禮是不如徐軒的,宋太傅說讓趙致禮和徐軒都要多寫字,加上徐軒,恐怕隻是覺得教訓趙致禮一人,容易導致兩人不平衡。

季衡沒有多想,看宋太傅又坐回位置上來,就趕緊專注地磨墨,完全是他平常磨墨的時候多,這時候才沒有手酸,動作也沒有遲滯。

宋太傅看了他磨墨的動作幾眼,想必是滿意的,眼裡神色有一絲溫和,然後說道,“昨日說了讓大家去看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則,想來你們也都看過了,那麼,從徐軒開始,你來講講你的理解吧。”

季衡沒想到宋太傅把課上成了討論會,不過這樣的確是更能夠激起大家的興致,至少比他府裡的夫子隻是將課本教給他讀了然後講講含義這些有意思得多。

徐軒從位置上站起身,對著宋太傅行了一禮,才說道,“太傅,弟子的理解是這樣的。”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聖人對弟子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做,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孔聖人對顏淵一向是給予很高讚揚的,他這是很看好顏淵進退有度,安分隨時,灑%e8%84%b1達觀的處事之法,而且說隻有他和顏淵能夠做到這一點。他這樣說,在旁邊的子路就不服氣了,子路很有將才,也很自傲,就問,‘老師,要是您統帥三軍,您會和誰一起共事呢。’他是想提醒孔聖人,他也很有用,至少孔聖人要統領三軍,是會選擇他而不選擇顏淵的吧,但是孔聖人卻沒有如他的意,回答,‘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共事的。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我才會和他一起共事。’”

徐軒將這一則做了解釋,他說得生動動聽,像是在講故事,聽得季衡也側目多看了他兩眼,趙致禮在宋太傅在的時候,再沒有做出吊兒郎當的姿勢,而是坐得很規矩,在凝神思索,小皇帝也看著徐軒,徐軒繼續道,“太傅,弟子讀這一則,著重思考了後麵部分。‘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在遇事的時候,不能不思考後果,而是要先思而後行,將一切考慮妥當而且覺得一定能成事之後才去做,不然就是莽夫,不可取也。”

他說完,宋太傅點了點頭,道,“不錯。”

沒有做過多評論,又讓趙致禮來說他的理解。

季衡在徐軒說完了之後,偷偷看了小皇帝一眼,小皇帝一臉肅穆,像是在認真聽的樣子,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在想什麼。

季衡磨了一陣子墨,有些手酸了,停了一下動作,才又慢慢磨起來。

趙致禮起了身,即使在宋太傅跟前,他也有他的傲氣,不緊不慢地給宋太傅行了一禮,才說道,“對這一則的釋義,弟子同徐世弟的理解相差無幾,隻是,弟子覺得,徐世弟未免太小看子路了。孔聖人前麵讚揚子淵,說用之則行,不用則藏,隻有他和自己能做到,也就是在貶低子路及其他弟子,對他們失望不滿。子路和冉有輔佐把持魯國朝政的大夫季氏,在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裡,孔聖人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要求‘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他是不支持季氏伐顓臾的。而子路和冉有卻作輔佐季氏要去伐顓臾,他因此而看不上他們這一點。這用之則行,不用則藏,有指他的修文德以來之主張仁政但是不能被用的意思,所以他隻能藏之,於是這誇讚子淵的話,其實就是在發自己的牢騷,而且不滿子路他們。子路長於將才,對夫子的這話,也是不滿的,但是他並沒有不尊師,隻是間接說,‘子行三軍,則誰與?’要是打仗,他是願意輔佐在夫子身邊的。但是孔聖人卻不願意滿足子路的想望,隻是說,‘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以此來提醒子路,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當時適逢亂世,禮樂崩壞,世風不古,要實行孔聖人的仁政顯然不可能,依靠武力而統一天下,才是唯一一途,孔聖人仁政不能施行而看不上子路和冉有,那樣說子路,未免太遷怒。”

趙致禮這一番理解,引用不少,看來是有好好做了功課,聽得季衡磨墨的動作都停了下來,覺得很有意思。

連宋太傅都抬眼盯著他多看了好幾眼。

從看的宋太傅寫的書,季衡倒不認為他是個酸腐之人,即使趙致禮這一番話有辱先賢之嫌,宋太傅大約並不會對他動怒。

不過,也許也隻是大約而已。

宋太傅本來坐著的,此時也站起身來了,趙致禮絲毫不追悔自己的言論,站得筆直。

宋太傅走到他的麵前去,居然沒有說他什麼,隻是點點頭,“不錯,坐下吧。”◆思◆兔◆在◆線◆閱◆讀◆

季衡看了宋太傅兩眼,心想,他隻會說“不錯”這兩字嗎。

宋太傅站在書房中間,又看向小皇帝,道,“皇上,您來說說您的理解吧。”

小皇帝笑了一笑,卻說,“朕看季衡有意說說他的理解,太傅,朕想先聽聽他怎麼想的。”

宋太傅愣了一下,沒有拂小皇帝的意思,他轉過身看向季衡,大約認為季衡看著還是太小了,即使已經學完了論語,也不一定有什麼深入的見解,但是皇帝要讓他先講,他就隻好道,“季衡,你說說看吧。”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季衡是穿越人士這一點,我想解釋一下,他必須是穿越的必要性。如若季衡不是穿越的,在他小的時候,在許氏對他的保護下,他即使知道自己身體和其他人不一樣,但是他並沒有受到彆人的歧視待遇和眼神,他一定不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不同帶給他的恥辱的,所以隻能是一個男兒身變成了不男不女,他才會有這份恥辱。其二,如若他不是穿越,他被許氏教育著上進,我覺得他會變成一個戀母嚴重又因為許氏的強硬強大而懼母的人,對季大人,也不會有公正的看法。他對季大人,的確是不喜歡,但是因為他從穿越的第三視角來看,依然是認可了他的能力的,季大人對女人是這個時代的很普遍的男性的思想,但是他也的確很有遠見和能力。在季大人的心裡,他不是為愛一個女人而生,而是為建功立業而生的。他和許氏之間的感情,沒有什麼夫妻愛人之情,大多是互惠互利而已。是季大人成就了許大舅的事業發達,許大舅又保障了季大人的錢財暢通。這些,衡哥兒是看得很清楚的,假如他不是穿越者,一個小孩子,站不到這樣的高度。本文是正劇,後麵一定會將小皇帝和衡哥兒的愛情展現出來的,但是,本文也一定不會太童話,願意堅持看下去的讀者朋友,請千萬要有個準備,不要有一點不如意就玻璃心打負分了,在這裡就提醒一遍,我不接受負分。

20、第四章 死而後已

季衡沒想到問題直接轉到自己這裡來了,他原來還以為宋太傅看他年紀小,讓他磨一磨墨當個小書童也就罷了,沒想到自己還要參與這種問題的討論。

幾個人都看著季衡,季衡放下手裡的墨條,擦了擦手,才對著宋太傅躬身行了一禮,因是皇帝要聽他的回答,所以,他又對著小皇帝行了一禮,這才不緊不慢地說道,“弟子認為徐公子和趙公子說的,都是著重在這則論語的故事上,來談論孔聖人,子淵,子路,我覺得他們說得很好。”

他這樣說,趙致禮就勾了勾%e5%94%87笑了笑,徐軒則目光灼灼地看著他,小皇帝則說道,“就這樣?”

季衡也笑了一下,又看了宋太傅一眼,見宋太傅沒有表示,才又說道,“皇上,因為徐公子和趙公子已經將意思解釋了,我和他們的理解差不多,但是他們卻沒有講‘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那我就說說我對這一句的理解好了。”

這一句才是最有深意的一句,連孔聖人其實也沒有豁達地做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