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1 / 1)

是可行的。

法不責眾,寫不出東西的人那麼多,李定宸自然也不可能有什麼處罰。但他可以賞賜寫得好的。

一批批金銀絹帛流水一般從宮中送出去,自然也讓看到這一幕的官員們心中逐漸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想法。也許他們還是看不起農事,但既然皇帝重視,他們也不吝於擺出重視的態度卻學習。

而李定宸此刻,則正在跟幾位部閣重臣商議,張貼皇榜在民間尋求精通農事的賢才,同時往各州縣發文,要求各地選送經驗豐富、擅長種地的老農入京。

朝中沒幾個知農事的臣子,甚至就是站在這裡的幾位,除了一兩個有些外放經驗,而且的確做了實事的,其他人在這上麵同樣一竅不通。所以李定宸的提議,他們根本沒有底氣反駁,十分順利的通過了。

其實李定宸提的是後麵這一條,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能有多少精通種地的讀書人。

但在大臣們的要求下,還是加上了第一條。雖然不抱希望,但若是真的有,李定宸也不介意重用他。

大概是因為心虛,這一回李定宸的要求,整個朝廷從上到下都十分配合。所以很快皇榜就張貼出去了,內閣發出的公文也正在快馬加鞭送往各地。

不過事實證明,大秦地大物博,人傑地靈,萬萬人之中,總有幾個能人異士。即使大環境推崇經典而鄙薄俗務,但同樣也有對這些事感興趣,並且一直在進行研究的人。

皇榜張貼之後,李定宸就陸續招收到了幾個人才。

其中有位姓劉的老大人,經曆堪稱傳奇。他幼年喪父,是由寡母帶大的,所以每天都要下地乾活,隻有早晚才能騰出一點空閒讀書。就這樣耽擱到了四十歲,才終於中了舉人。

中舉之後,同鄉的官紳之家都送了銀錢,又有百姓自願帶著土地來投,他不必操心俗務,苦心攻讀,便中了進士。

可惜後來沒什麼官運,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都在做親民官。而他因為自己的出身,跟普通官員不同,非常重視農事,甚至會跟百姓一起下地乾活。

致仕之後,他回到家鄉,因為自己名下有不少土地,所以就開始研究起如何增產豐收,而且頗有所得。

還有另一個人的出現,也非常出乎李定宸的預料。

這是一個罪臣。

世宗永初年間,他因為觸怒皇帝,被罰去皇陵做守陵官。那個地方十分清苦,又有官兵守衛,連行動自由都被限製。按照這位李大人的說法,他是實在閒得發慌,不但將周圍土地都開墾出來,弄了種子種上,還養了些雞鴨,小日子過得相當悠然。

據說他還因此寫了不少田園詩,在士林之中廣為流傳,儼然一副隱士做派。

除此之外,還有在邊關屯過田的,災荒年間作為親民官需要重新安定民生的,安置過內附異族,教他們墾田開荒的……這些官員際遇都不怎麼好,一直都不得誌,平常也沒人會想起他們,如今時來運轉,一躍成了李定宸跟前的紅人。

李定宸讓李大人和劉大人牽頭,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部門。至於是掛在戶部名下,還是單列一部,暫時還沒有決定。

戶部尚書自然是不希望分散自己手中的權力,想將這個新部門納入戶部名下。但李定宸卻擔憂這樣會對新部門形成掣肘,所以一時還沒有做出決定。

而在他流露出這種態度之後,王霄便入宮求見了。

“王先生是來給戶部說請的?”李定宸請他坐了,笑著詢問道。不過他的語氣很輕鬆,並不真的認為他會這麼做。王霄一貫鐵麵無私,又怎麼可能會為戶部出麵?

卻沒想到,王霄十分乾脆的承認了。

“臣的確是為此事而來。”王霄站起身,拱手道,“既然設計農事,本就是戶部管轄的範圍,自然也該納入戶部。臣知道陛下的顧慮,但因兵部掣肘,便單設參謀部,因戶部掣肘,便獨立農部,長此以往,若陛下一意革新,豈不是六部要變作十二部?多出一倍的官員占著位置也就罷了,陛下是否想過,兩套班子之間必定少不了彼此爭鬥,反倒是空耗時間和精力。”

李定宸臉上的笑意淡下去,神色也逐漸凝重起來。

必須承認,王霄抓住了重點。

李定宸是銳意革新的。他的改革之路,也絕不會就到這裡為止。總是單獨成立一個部門來負責新的事務,到底不是長久之計。甚至會如王霄所說,後患無窮。而他如果廢了舊的六部成立新的,那簡直是多此一舉。

既然要改,那就該從根子上開始。想要避開矛盾所在,這想法到底太天真了。

李定宸本以為王霄會跟自己作對,就像上次他要改革軍事時那樣,給他挖坑設絆子,卻沒想到王霄竟是完全從他的角度出發,替他查缺補漏來了。

但這一次,他不會認為這是王霄的妥協和退讓。

應該說,現在他做的事情,是符合王霄的要求的,所以他才沒有跟自己對著乾。這就是王霄,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並不會因為上位者的態度就做出改變。

李定宸不喜歡他,但也著實討厭不起來。

他盯著王霄看了一會兒,才站起身,從桌案後走了出來,朝王霄躬身一禮,“王先生所言,朕受教了。”

這大概還是他第一次心平氣和的采納王霄的意見,而不是一聽就跳起來,不管對不對都滿心抵觸。這態度也讓王霄微微一怔,繼而側身避開了他的禮,“陛下聖裁於心,早晚能看清。臣不過是多些經驗罷了,何敢受此大禮?”

第二日李定宸就在朝堂上宣布,在戶部之下單設農科,負責天下田地種植養殖諸事。同時還明確了農科的責任範圍:隻負責推廣良種和新式種植養殖方法,而不涉及稅收。

新的農科成立之後的第一項差事,是到皇帝名下的各個皇莊考察觀摩學習。

而在那裡,還聚集著從天下各地選送上來的,經驗最豐富的農人。而他們要做的,是完善皇莊本來就已經在進行的各種研究,然後著書立說,頒行天下,成為百姓們種植的指導書籍。同時繼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斷的修正補充他們所著的書籍。

從古至今,種子一直在改良,種植方法亦是,所以土地的產量也一直在不斷增加。但是這種增加,是被動的,是在無數的經驗積累之下逐漸發生的變化。

而現在,李定宸要讓這種變化高速且可控。

而這個提議,即便是朝中最頑固的大臣,也說不出一點不好來。

在把人送去皇莊之前,李定宸見了他們一麵,做了十分細致的交代,“如今皇莊上就有良種和肥料的製作方法,爾等務必先將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寫成小冊子發下去。同時擴大育種範圍,培育更多種子。朕隻有一個要求,兩年之內,凡我大秦境內百姓,都能用上新的種子和肥料!”

兩年的時間自然是非常緊張的,但李定宸覺得以朝廷的能量,要做到並不難。既然是好的變化,那就應該強製執行。當然,執行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李定宸有信心將之處理好。

這件事交代下去之後,李定宸便暫時消停下來了。

現在這些改變,已經足夠大家琢磨一陣子,慢慢將之摸透熟悉。至於其他方麵,暫時沒有迫切的需要,大可放緩一些。

參謀部組建之後,暫時沒什麼事可做,於是李定宸索性將自己的近衛隊給塞了過去,讓幾位參謀指點教導。而受了農事的啟發,李定宸這日去觀看他們講解時,忽然福至心靈,又生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農事可以著書傳播,兵事難道就不行?

從古至今,兵法一向十分受重視,留下的著述也著實不少。但是這些書的內容,並不完全契合大秦的軍隊。而這些參謀都是久在軍中的老將,熟悉秦軍的各個方麵,寫一本針對性的、全麵的兵書,用於指導軍事訓練和作戰,或許也是可行的?

想到就做,他立刻就把人召集起來,提出了這個想法。

然後九位參謀齊齊垮下臉色:“陛下聖明,這兵書若能寫出來,必然功在千秋。但……臣等都不識字啊!@思@兔@文@檔@共@享@與@線@上@閱@讀@

第92章 開科取士

“……”這個回應,李定宸可是萬萬沒想到。

要說這些武將真的一個字都不認識,那也不至於,至少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字是認識的。但是要寫書就不夠用了,好比要求剛學完了三百千的孩童寫出一部著作,根本是癡人說夢。

所以他們也不介意更加貶低自己,讓皇帝意識到這個建議的不靠譜。

雖然已經到了這個年紀,但皇帝若是想讓他們去前線打仗,那絕對沒二話。或者讓他們像之前那樣訓練下麵的士兵和將領,也沒有問題,他們願意用這種方式為國家發光發熱。

但是著書立說,那不是文人們的事嗎?跟他們這些大老粗說這個事,根本就是找錯對象了嘛!

然而他們不想寫,近衛隊裡這些被李定宸冷落了不少時候的將官們卻是躍躍欲試。他們被選送入京,本來是鍍金來的,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得到皇帝親來,升官發財。結果皇帝不滿意,一直沒怎麼安排他們。還是後來參謀部成立,才讓他們過來跟著學些東西。

眼看著一年之期就要到了,若是他們再不想辦法,或許他們就隻能灰溜溜的被發還原籍了,由不得這些年輕將官們不著急。

因此見李定宸微微蹙眉,其中一人便大著膽子道,“陛下,老參謀們不識字,屬下等卻是認識的。”

“哦?”李定宸本來已經在琢磨給這些參謀每個人配兩個書記官,讓他們口述,書記官記錄,然後再進行整理。聽到這人的話,倒覺得這些年輕的將領們會是更好的人選。

一來他讓寫兵書的目的,本來就是要給將士們學習,還是武將來寫更合適。

而且他已經決定接下來的幾年內什麼都不做,讓軍隊休養生息。而近衛隊已經是他唯二能插手的地方了,自然不會真的放著不管。培養這些將領,然後將他們派遣到各地去,長此以往,也就有了自己的班底。

這些人在計劃之中本來就是第一批要學習新編兵書的人,現在他們能參與到編纂工作之中來,或許效果會更好。

於是他點了點頭,道,“好!既然如此,那此事就由你們協助幾位老大人,他們口授,你們記錄,儘快將兵書初稿整理出來。”

沒能將差事推出去,老參謀們苦了臉。

等李定宸一走,就抓住這些膽大妄為的年輕人,狠狠訓斥了一頓。但訓斥完了,陛下交代的任務還得做不是?再說,這些老大人們當著李定宸的麵是那樣說,但心底也難免有些不服氣。

武將怎麼了?武將難道就真的比文官差?

都知道成立參謀部的事,可以說是陛下一意孤行,在朝堂上舌戰群雄,才說通了內閣和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