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1 / 1)

麒麟兒 三春景 4290 字 6個月前

手工業的!

在結合自身的優勢之後,許盈確定了兩種作物,一個是葡萄,一個是甘蔗。

葡萄是漢武帝時期由張騫從西域引種而來,引進之後就推廣的很快。西漢時,光是長安左近地區就有大量屬於少府的葡萄園,每年可收獲大量的葡萄。但相對於葡萄,葡萄酒卻一直沒有在華夏地區推廣開來。

並不是此時葡萄酒不受歡迎,事實上葡萄酒是很受上流階層喜愛的。曆史上就有記載,有人送給東漢時的大宦官中常侍張讓葡萄酒一鬥,因為這一賄賂,張讓給了一個涼州刺史的官當——雖然這場賄賂裡說不定還有其他的內情,但不管怎麼說,史書裡記了這麼一筆,本身就說明葡萄酒的名貴和受歡迎是受到所有人認可的。

葡萄酒沒有在華夏推廣開,是因為華夏始終沒有得到適用於大量生產的葡萄酒釀造技術。等到明清時,葡萄酒釀製應該已經不成問題了,但那個時候葡萄酒也沒了宋代以前備受推崇的特殊地位,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彆人不會葡萄酒釀製,但許盈會啊!

他漸凍症確診之後,辦理了休學,到處走走看看,當時在一個大學同學老家的葡萄園呆過一段時間。同學老家有釀葡萄酒的酒廠,雖然名氣不大,但規模並不小,他在那裡參觀過。

另外,同學家裡的葡萄園也有釀葡萄酒,這種葡萄酒產量不多,也就是在本地集市賣散裝酒。但這種生產方式更加適合許盈當下...因為釀造工藝的要求更低,即使是現在的

條件也能達到——相應的,生產效率、品控等方麵自然就不能和大酒廠相比了。

但這不是問題,因為這種事全靠同行襯托!

且不說還沒有釀造葡萄酒的華夏了,就算是放眼西域,恐怕現有的釀造工藝都不如許盈所知的。

考慮到葡萄酒確實是個好生意,在考察了東塘莊園的土地之後,許盈劃了一大塊沙地種植葡萄。沙土晝夜溫差大,透氣性好,非常適合種葡萄,唯一要注意的是沙土不好保水保肥,所以要做出相應措施——正好,這樣的土地種其他的作物也不適合,之前一直荒著!現在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因為中原地區早有種植葡萄的,所以引種到東塘莊園來並不難。

隻不過葡萄需要精心伺候,需要的人力相比起普通的稻米、小麥、粟米要多得多,人手上非常缺乏。不過這個時候中原地區戰亂不停,南逃的北人有不少,其中也不缺乏善於照料農作物的好手。

許盈讓人在江對岸招募,願意來東塘莊園的就上船,招人並不難...當然,這也是因為他一個東塘莊園,需要的人手再多也有限。如果目的真的是開發大片地區,哪怕隻是一郡之地,那也是怎麼招募都不夠的。

從北逃難到南,衣冠南渡,聽起來很多人的樣子。實際上能夠南來的人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至少相對於北方的總人口來說並不算很多。隻不過這些人都是‘精華人口’,所以能以更少的人口撬動更大的影響——知識分子不用提了,就算是能南逃的普通人,也大多數是年輕力壯的!

一開始,葡萄園種植的葡萄是不能立即收獲的,三四年之後才能收獲葡萄釀酒。也就是說,前幾年純粹就是消耗!一般的小莊園白養那許多人口都會覺得壓力很大,也就是東塘莊園實在富庶,自己就能產出大量糧食,這才覺得輕鬆。

而等到第一批種下的葡萄陸陸續續產出,葡萄酒並沒有立刻帶來收入...因為許盈能拿出工藝流程,但也僅僅如此而已。並不是說有這套工藝就能釀酒了,這裡麵可能發生意外的細節還多著呢!

這就像是做飯,有菜譜到手,但能夠一次就做出菜譜上那樣成品的,依舊非常少見,一般都是多

次嘗試,有了足夠的經驗之後才能做到。

所以一開始能做的就是不斷實踐工藝,積累經驗什麼的。這樣一來,直到去年秋天收獲了大量葡萄,東塘莊園這才大規模釀製葡萄酒,最開始一個多月的初釀很完美,接下來還得換桶繼續釀造。

至於什麼時候能夠正式完成釀製,可能要等到今年的夏天了。

這在後世的葡萄酒釀造中屬於比較快、釀製時間比較短的那種了,不過這也不奇怪,這個時候的發酵技術擺在那裡,時間太長的話說不定酒會壞掉——所以這個時候的人是不喝陳釀的,陳釀基本上都壞掉了!

十八年的女兒紅,那是釀酒技術進步之後的產物。

所以江州司馬才說‘綠蟻新醅酒’...顯然喝新酒才是當時的習慣。

對於參與到葡萄園工作的人來說,接下來這段時間都是值得期待的...他們不知道許盈是從哪裡知道的釀酒法,也沒人覺得這是值得追究的事。他們隻是無比希望葡萄酒能夠像前幾次試釀一樣成功,不會出什麼意外。

東塘莊園是為了葡萄酒才招募這麼多人的,對於現在的莊園主來說,人口既是財富,也是負擔...如果葡萄酒的生產失敗,他們不敢想會有什麼後果——許盈肯定不會趕走這些人,就算葡萄酒不成功,還有很多其他的活兒需要人手,但這些人又不知道許盈是怎麼想的。

葡萄酒之外,甘蔗則是從南方引進的,此時南越之地,甚至吳地都已經有甘蔗種植了,這應該是從天竺引進的。在西漢初年,就有南越王趙佗為高祖皇帝進貢石蜜的記載,而石蜜其實就是一種粗加工的蔗糖!

派人從南越引種並不難,甚至順便學到了相關的種植技術。

隻不過贛江流域的氣候和珠江流域有很大不同,有很多地方肯定是需要重新摸索的。但也不要小看古人,許盈安排種植甘蔗的都是善於農事的農人,又找來了農學方麵的大家指導(春秋戰國時就有‘農家’鑽研農業技術,這種人在曆史上並不聲名顯赫,但卻是一直存在著,默默地推動曆史的進程)。

現在的情況看來,已經解決了甘蔗種植的問題...隻不過甘蔗的質量和產量依舊無法和南越之地相比,甚至就連嶺南

都比不上。這不是許盈不努力,而是天候不同,根本不能比!

這就像是南方的土地可以一年兩熟,北方的土地就是隻能一年一熟,能有什麼法子呢。

不過這都不是問題,反正有著更好甘蔗的南越沒有他的‘熬糖術’,是不可能和他競爭的。

許盈依舊沒有打算引入現代製糖工藝,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不過現階段的話,唐代從天竺引入的熬糖術已經很有優勢了。再加上許盈還知道明清時的一些技術,已經能夠生產現代人眼中的紅糖、白糖、冰糖了。

在這個時代,足夠了!

第64章

糖,甜味的來源,不可否認,這絕對是此時最好的商品之一,可以比擬絹帛!也就是比糧食這樣的生存必需品靠後一些。

在此時的人眼中,除了從水果中得到天然的甜味,能夠作為甜味添加劑的唯一存在就是蜂蜜!

但其實這個時候石蜜貿易已經增大,並不是漢時那樣隻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但此時的石蜜真的就是甘蔗粗加工而已,甜度不夠不說,還有各種雜味,所以作為甜味添加劑時往往還需要重新過濾加工。

對於富豪之家,大可以繼續用蜂蜜,而對於普通小民,這些生存需求之外的東西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但就是這樣,石蜜依舊靠著比蜂蜜穩定又多產的優勢成為了非常緊俏的商品,每年貿易量都很大。隻是這個貿易主要發生在三吳地區與嶺南、閩地之間,所以如今還名聲不顯。

如果東塘莊園能夠生產出質量好的多的蔗糖,那麵前就是廣大的市場了。

因為這一點,許盈乾脆另外買了一個小莊園...說是小,其實也不算小了,大約有二十頃土地,是東塘莊園的十分之一大。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竹林、沼澤之類,不太適合種植,剩下的土地則是被開墾過的熟地——雖然小,但卻因為不需要下力氣開墾,所以很吸引人。

許盈也是因為得到了臨川王羊琮的幫助,這才得到這塊土地的。⊙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這個小莊園在豫章郡到臨川郡之間,因為有水路相連,往來並不難,許盈在這裡大量種植了甘蔗。

之前的蔗糖產出都是小規模的,因為甘蔗要適應本地氣候條件,積累相關經驗,蔗糖的生產更需要慢慢熟悉。但在去年,甘蔗收獲之後,已經正式開始生產蔗糖。當時生產的全都是紅糖,白糖和冰糖在工藝上還沒有吃透,也就暫時沒有大規模生產。

但即使隻是紅糖,也足夠了。

頭一次大量生產,所以說是大量,其實量還是有限的,最終的紅糖大概有兩百石左右,換算成現代單位,大約五千公斤。

聽起來挺多的,但市場更大啊!

所以今年招募了更多的人手,準備種更多的甘蔗...之前那個小莊園的土地並沒有全用上,現在成品完

美生產出來了,最後一絲疑慮也無。莊園管事自然能毫無顧忌地擴大產能!

至於這兩百石蔗糖,許盈自留了一部分,又給洛陽送了一部分,剩下的又各處送禮,真正發賣這件事卻沒有急著上馬。

這就是許盈了,他並沒有想一開始賺錢,而是從一開始就謀劃高端市場了!不管怎麼說,蔗糖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都是新東西,推廣起來總有這樣那樣的麻煩。所以以許氏的名義到處送禮,先讓此時的頂級高門都接納它,這就很有必要了。

而且許盈也不隻是送禮,還很注意包裝。讓莊園裡燒陶的作坊燒製了大量陶罐,用這種容量在四斤左右的陶罐裝紅糖(此時的‘斤’,四斤大約一公斤不到)。陶罐上刻有‘東塘’兩個大字,‘柘餳’兩個小字,雖然蔗糖的生產和甘蔗種植都不在東塘莊園,但許盈還是用了‘東塘’兩個字。

他計劃以後生產的農副產品都打上這兩個字,這就是‘品牌’!

實際上,如果不是文房用品和農副產品的格調不搭,許盈連澄心堂紙都想改名叫‘東塘’了。無他,就是為了增加知名度!

等到品牌立起來了,出產的商品就可以互相沾光了...名氣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可以變現的。

此時的人可沒有這種意識,最多就是工匠本人落款而已,他這也算是一種降維打擊了!

就這樣,‘東塘柘餳’在上流階層之間迅速風靡,知道這是許家莊園裡出產的東西,都來求貨。許盈就是這個時候才慢慢發貨的...但就算他發貨很慢,以現在的速度,恐怕夏天之前也要銷售一空了。

至於下一批紅糖,就得等今年的甘蔗收獲以後了。

好在這一批甘蔗種的多,而且工藝也更成熟了,到時候應該能夠有更多紅糖生產出來——實在供應不上的話,到時候也可以派人去南方購買石蜜,石蜜的價格遠不能和蔗糖相比,拿來加工成紅糖,這依舊是一筆賺錢的生意,隻不過沒有自己種甘蔗那麼賺而已。

沒辦法,眼下石蜜也很難得,售價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