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1 / 1)

所以到如今,周邊這一片地方但凡有個什麼大事小情,一定會有人到齊家來知會一聲。這是他們所擁有的特權。當然,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自然也不能推辭。

這是個“皇權不下縣”的時代,鄉裡的各種事情,都是由鄉紳們進行管理。大石鎮上本來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人家,因為邱家的彆院修建在這裡。但邱玹又不管事,也沒人敢去打擾。現在連他也搬到齊家山來,這件差事自然落到了齊家頭上。

周敏將這事推給了齊老三。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齊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周敏為人低調又不愛應酬,這種交際的事情是很少參加的,通常都是讓齊老三帶著安氏出麵,做足了老太爺的派頭。

齊老三這些年雖然不算養尊處優,但日子也的確好過太多,眼界和想法都不是從前可比。他本來就是個能乾的人,在這種環境之下,自然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齊家山的一切周敏出力更多,所以他基本上不插手,讓小夫妻倆自己去解決。這麼一來,便顯得太閒了。

周敏塞過來的這個差事,對她來說是麻煩,但對這個時代的人而言,卻是榮耀和臉麵,所以齊老三雖然忐忑著不知道能否做好,但還是欣然應下,然後就熱情洋溢的投入到這份工作之中去了。

不過對於現在的周敏而言,齊家山什麼都好,就缺一樣東西。

功名。

封建社會雖然被稱為皇權社會,但實際上卻是“為與士大夫治天下”。士族,才是龐大的統治階級的構成基礎。而想要進入這個階層,最簡便也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培養出一個乃至一批讀書人,這才能夠奠定一個家族不倒的根基。

究其根本,是因為這個時代,平頭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商業不發達的封建時代,農業就是稅收的最大來源。所以賦稅一直不低,而在國法所規定的正稅之外,還有各種攤派。

且除了納稅之外,年滿十六歲成丁的男子,便要承擔官府臨時征召的各種徭役,去做運糧草、修河道之類的事,戰時還會被征入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隻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稅和免役的資格!

當然,不管是免稅還是免役,都是有規定的。秀才可免多少,舉人可免多少。但實際上,落到執行的時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還有無數親友需要庇護,根本不可能真的按照規矩來。

尤其是舉人往上,一縣之中通常也就隻有幾個人,勢力之大就連縣太爺也不能硬抗,誰敢去找他收稅?所以就有無數親友或者非親友,攜帶著自家的田土來投,寧可讓地契寫上另一個人的名字,也要免稅免役。

其實也正是因為士大夫階層免除賦稅,才會導致平民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畢竟農耕社會,就算世家大族也講究個“耕讀傳家”。當然,他們不會自己去耕作,隻會購買許多的土地,然後養上一批佃戶。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並,從此不需納稅,但國庫的錢卻不能減少,怎麼辦?隻好把這些本來是士族應該繳納的賦稅攤派下去。

當然,周敏不是擔心交稅,以他們家的收入,稅收根本不會成為負擔。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銀抵過。

站在曆史的岔路口上,她可以清晰的看見未來的模樣,所以周敏很清楚,普通人的日子過不下去,比土地兼並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不足。

如果地裡的產量高到每年都有剩餘,根本吃不完的程度,那就不會有人餓肚子了。那時候糧價會自然而然的降低,士族就不會抓著土地所有權不放,因為土地不能再帶給他們高回報,而免稅的政策也會名存實亡。

然後,就像她所經曆過的社會那樣,大量的糧食使得一部分人能夠從耕作生產之中脫身出來,從事其他職業,然後手工業和工業迅速發展,商業也隨之繁榮,成為稅收的主要來源,到最後,種地不但不需要交稅,甚至還可以領補貼。

到那個時候,也許階層還在,社會矛盾還在,但至少不會動不動就有人凍死餓死。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要提高糧食產量。

這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長的發展過程,而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因為雖然從封建社會走到社會主義社會用了幾千年,但從老百姓吃不飽飯到取消農業稅,也不過三四十年間。

當然,隻靠周敏出力,要在這麼短時間內得到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拿出初步的結果之後,她會將此事上報朝廷,舉全國之力來支持這件事。有生之年,或可看到那一日。

但那一切的前提,卻是她能夠安安穩穩的保持現在的狀態。

可是對現階段的齊家而言,家裡沒有讀書人,到底還是無根的浮木,說不定哪一天偌大家業就都隻能拱手讓人了。

他們現在能夠站穩腳跟,是因為溫泉山房的存在,是因為四位先生在這裡修書,更重要的是昌平侯宣斌的關照。但彆人的關照千好萬好,還是不如自己有。

當然,自家就那麼幾個人,要立時三刻就考出個秀才舉人來,根本就不現實。石頭就不必提了,要等小七斤長大考取功名,就算他是天才神通,那也得是十年之後的事了。

周敏隻能寄望於培養萬山村自己的讀書人。反正大家都姓齊,屬於同一個宗族,培養出了人才,自然也會倒回來庇護整個萬山村。

至於到時候又會產生什麼矛盾,那就是之後的事了。

在萬山村如今正在學堂上學的適齡兒童之中,倒是有那麼幾個聰明的。大抵是因為齊家山這裡吸引了太多士子過來,也算得上文風鼎盛,受到影響,小孩子們對讀書也有了更多的向往,所以學習都很用功。大一些的孩子心浮了,估計很難取得成就,幾個小的卻很有慧根。

冬叔家的小寶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周敏當初看著他出生、長大的孩子,也已經開始上學了,而且得到了私塾裡幾位夫子的一致讚譽。不光是周敏,全村人都對這幾個孩子寄予厚望,平日裡送吃送喝不算什麼,過年還會專門給他們包大紅包。

不過讀書是個投資回報率高,但明顯投資期限很長的事,考進士的要十年寒窗,考個秀才雖然沒那麼麻煩,但估計怎麼也要十五六歲才行,同樣是一段漫長的時間。

周敏隻能祈禱在這期間不要有太大的變故。

還是崛起太快,根基不足啊!

她有一次甚至開玩笑地對石頭道,“要不你現在開始讀書,爭取考個功名出來?”

結果石頭居然當了真,狠看了幾天書。但他已經是個成年人,很多想法都固定了。又不是蘇洵那種書香世家出身,還能收了心回去大器晚成,最後無奈的承認自己根本不是這塊材料。

不過總體而言,除了這些擔憂之外,歸去園也好,齊家山也好,一切都在正軌上,按部就班的往前發展。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就到了永嘉二十年。

曆時六年的《四書五經集注》,在數次修訂之後,終於定稿。

這一天,整個齊家山這一片都陷入了陷入了歡騰之中,無數人奔走相告,舉杯相慶。因為這套書能夠編成,不光是幾位先生之力,在這裡的每一個士子,幾乎都在其中出過力!

而且他們還有一點不好說出來的心思:這套書他們參與編訂,自然吃得很透,往後如果真的用作了科考的標準,他們這些人跟其他考生比起來,自然也就具備了巨大的優勢。

士大夫階層是個非常龐大的群體,跟任何一個鬆散的群體一樣,內部也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就算同樣精研儒家經典,也能夠分成各個不同的學派,其中有些彼此互相印證融合,那倒也罷了,但還有一些簡直南轅北轍,天生就注定了要對立。

從古至今,學派之爭也是非常嚴酷的。很多時候,為了能夠推廣自己的學派,文人們也會借助朝廷的力量。試想如果幾方在朝中有高官顯貴在,甚至能夠影響科舉取士的方向和結果,天下士子便也不得不學,自然可以將學派發揚光大。∞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這樣的學派,通常被稱作顯學。自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百家之中唯一的顯學,但在儒學內部,各家學派同樣也要爭個顯學正宗的名分。

雖然四位先生尚未成為一個學派,但是他們編纂出來的這套《四書五經集注》卻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顯學,將對天下士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這些第一批接觸到這些內容的人,自然更容易抓住機會成為弄潮兒。

要知道,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齊家山的規模又擴大了何止一倍。現在這裡已經不隻有一家長青書院了,圍繞著溫泉山房,附近的山頭上林立著大大小小的私塾和書院,還有書香之家在這裡修築的彆院和精舍。

這樣一股讀書人結合在一起的勢力,如果將來當真能夠在入朝之後互為援助,那將會是連皇帝也無法忽視的存在!

據說府城那邊已經在推動在這裡設鎮的事,而且打算將新的“齊家鎮”納入府城的直屬管轄範圍之內,不過手續上還有些麻煩,所以尚未定下來。不過如今這書一修成,此事估計也快有個結果了。

所謂結果,自然是看朝廷的意思。

雖然幾年前,皇帝曾經下旨褒獎過此事,而且還做出過承諾,按理說金口玉言不能更改,但讀書人心裡很清楚,皇帝也是人,時過境遷,人的想法也是會改變的,如今的皇帝是否還有這樣的想法與決心,誰也不知道。

這套書修成之後,自然是立刻派人送往京城。

因為並不是急事,或許也是因為不能確定朝廷的態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驛遞,直接隨商船往京城。所以隨船前往的,還有周敏送過去的水稻種子和一批技術員。

又是三年時間過去,水稻良種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進展。至少已經獲得了幾種確定能夠穩定遺傳的品種,有的高產,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彆以為矮這個特點毫無用處,要知道水稻跟小麥一樣,因為穗是長在頭頂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軟且長,會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風侵襲,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減產。

而矮稻在這方麵的抵抗能力就強得多了。

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於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種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讓朝廷來接手這件事。

因為湖廣和江南是最重要的產糧區,所以接下來的實驗,必須要在那邊進行。免得種子是改良好了,卻水土不服。再進行幾年的試驗,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廣新品種的水稻了。

至於周敏自己,則將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種上。

現在種植的玉米,剛剛從海外傳入不久,產量雖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雖然就算不管他,經過幾十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