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1 / 1)

,畫冊和書本擱在書架上,剩下的小玩意兒,周敏想了想,在書房各處找地方擱了起來,這樣以後讀書寫字的閒暇之餘,便可以隨手把玩了。

放在書桌上的都是跟文化有關的。一個道德騎青牛的白瓷筆筒,一個檀木的小屏風,一套銀質的十二生肖壓尺和一柄竹刀,這是用來裁紙的,最後還有一個蓮花荷葉的香盤,專門用來點香的。

這個時候的文人雅士,讀書也好撫琴也好,隻要是進行一些覺得需要鄭重的活動,都會先焚香洗手靜心。不過周敏作為一個現代人,沒什麼用香的習慣,索性將之當成零食果盤來用。

從這些東西,也可以看出石頭的用心了。雖然他說是隨便買的,但每一樣卻都很符合周敏的審美,也都是用得上的東西。可見並不是看見什麼就買什麼,也有挑選。

所以周敏將這些東西布置好,重新落座之後,看著這幾樣新添置的東西,陡然生出了寫字的興致,便又臨了幾頁紙。

石頭回來之後就提出了一個大計劃,以至於周敏的心思都落在了這上麵,還沒來得及與他提起溫泉山房的事。及至這天晚上喝酒的時候聽老費叔提起,石頭才知道周敏在家裡也沒閒著,竟又折騰出了這麼一遭。

這還不算因為挖出溫泉而暫時擱置,所以消息也沒有傳開的開窯燒瓷一事。——畢竟精力和資金都投在了溫泉的項目上,瓷器的事,恐怕要過幾年才能重提了。

好在山是自己的,土也跑不了,倒也不甚著急。而且邱五爺和唐一彥都是一個意思,要麼不燒,要燒就燒精品,否則就沒什麼意思了。

雖然這也在預料之中,但把客人送走之後,石頭還是跑來找周敏“興師問罪”了。

“我回家來這兩日,阿姐可是半個字都沒提過。莫非還打算瞞著我?”這時兩人並排坐在書桌前,石頭側過頭來,盯著周敏問。

周敏無奈,“這種事豈能瞞得住?不過是你回來太高興,事情又多,一時便忘了。”

“當真?”石頭往前湊了一點,麵上露出不信的神色,“我可記著,阿姐之前還一心想著讓我再去外頭呢。”

“這話又是從何說起。我不過是想著你出去一年,辛辛苦苦才打下了根基,若能繼續做下去,假以時日,想來亦能成一番大事,就這樣放棄了可惜,所以才多說了一句。”周敏道。

石頭歎氣,“那也是想讓我出門去。難道說,我出去這一年,阿姐便不曾想過我麼?”

他的神色極認真,所以周敏那句應付一般的“自然是想的”便說不出來了。或者說她意識到,這時候並不很適合說這句話,無論真情還是假意。

所以她低下頭,避開了石頭的視線,含糊的略過了這個問題,“自從你走之後,家裡人都念著你,爹娘哪一日不念叨兩句?就是大山和大樹兩個,也經常會提起。”

石頭靜靜的看了她一會兒,才問,“那阿姐你呢?”

“我自然也十分惦記你,想著不知你在外頭如何了。”周敏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與神態顯得自然,輕聲道,“咱們是一家人,自然互相記掛。”

石頭輕輕地吸了一口氣,在周敏以為他還要繼續往下說時,卻突然一笑,轉開了視線,“是啊,咱們是一家人。”

最後的結果,是周敏不得不寫了一幅字送他,算是了結此事。

而石頭在看到周敏的字之後,也生出了危機感,“這一年在外頭沒空寫字,都荒廢了。阿姐的字卻越發有進益,看來我得靜下心來努力練習,免得被拋得太遠。”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姐弟兩個就都留在書房裡看書練字。

而也正是這樣的相處,才讓周敏真正的了解到石頭身上所發生的那些變化。

雖然石頭回來之後,一口一個阿姐的叫著,麵上也顯得比從前更親熱了。但周敏卻能夠感覺到,這並不意味著石頭轉變了想法。恰恰相反,如今的他身上帶著一種分明的壓迫感,與從前幾年對這件事的避而不談截然不同,仿佛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周敏兩人的關係。

周敏甚至有一種感覺,石頭已經做出了決定,隻是在等她點頭而已。

她想容後再議,但石頭分明不是這樣想的。

但是這個時候,要周敏給出答案卻也十分勉強,她還遠遠沒有想好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

大抵是有溫泉山房的項目掛在心上,所以沒等到元宵節,立春之後,邱五爺和唐一彥就過來了。

跟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唐一彥的七叔唐韜。

此人年輕時便是聞名天下的大才子,入朝之後也頗有作為,最後在戶部侍郎的任上,因為卷入朝中爭鬥而辭官。此後便一直致力於修書,在士林之中一向頗有聲望。

有這樣的名聲在外,他本人給周敏的印象也相當不錯。

唐韜年約五旬,麵白有須,五官俊雅,一眼看上去是個非常博人好感的中年美大叔。本人行事也是溫潤儒雅、風度翩翩,待人溫和周到,沒什麼架子,說話又風趣幽默,還能跟年輕人開開玩笑。對周敏這個姑娘拋頭露麵主持事務也表示了自己的讚賞之情。

於是周敏才一見,就幾乎被刷爆了好感度。

天下大儒的名聲真不是白給的,世家大族的底蘊,也果然令人羨慕。難怪唐一彥怎麼看都是個紈絝的材料,卻還能端正的長好了,原來是有這樣的長輩提攜。

而且他老人家學富五車,看過了溫泉山房的設計圖之後,甚至提筆幫忙做了一些局部的微調,使得細節更加詳實、整體卻更加統一。唐一彥和周敏看過都交口稱讚,就連第一次看到規劃圖的石頭,也不得不讚一聲好。

而接下來,就是請人開工了。

雖然過了年,春耕也就要開始了,但這會兒天氣還不算暖,地裡的事倒不是那麼忙。所以動工的消息傳出去之後,村裡仍有不少人前來應工。反正一家裡抽出一個勞力去應工,其他人仍然可以繼續為春耕做準備,並不怕耽誤。

畢竟做工所得的是現錢,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光是萬山村的人,因為工程不小,所以附近幾個村子都沾了光,有不少人過來應募。如此一來,不光是溫泉山房,就是邱五爺的書院,也一同動了工。

第66章 牆推眾人倒

周敏從前經常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 認為現代的人比不上古人。畢竟在古代, 很多人都是所謂的“全才”。讀書人身兼武藝,同時通醫術, 懂工藝,知農事, 會琴棋書畫等技藝,同時還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詩人,都是很尋常的事。

舉了事實之後,好像就顯得這個論點很有道理。但事實上,天才肯定是有的, 畢竟數千年的文明之中,總會出現一些令人驚歎的人,他們在各方麵都能夠取得成就。但其他的大多數,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之所以“以前的人懂得多”, 其實不過是社會環境限製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在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的時代, 很多東西獲取不易,隻在有限的範圍內流傳,所以大部分的東西都隻能自己去學習, 然後才能使用。

但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口增長, 人類的分工越來越嚴密細致,每個人所負責的內容自然就越來越少,朝著專精的方向發展。至於自己不擅長的部分, 市場上也可以輕易獲得。

這種發展有什麼利弊暫且不去討論,但這必定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思#兔#文#檔#共#享#與#線#上#閱#讀#

至少現在的萬山村,已經開始有一點這樣的苗頭了。

以前,萬山村幾乎沒什麼經濟來源,是真正的地裡刨食,辛苦一年,除了交稅之外,剩下的糧食隻勉強足夠一家人溫飽。所以村裡人在種地之外,多少都還會些彆的手藝。

比如每年冬天,一部分男人會組隊進山去狩獵,雖然大家夥基本上弄不到,但打些野雞兔子之類的也不錯,偶爾合力弄到一隻野豬,那個冬天就可以加餐了。

除此之外,每年也會輪流進山燒窯,日用的鍋碗瓢盆之類,都可以燒出來。手藝最精湛的,甚至能燒出一人高的大缸。

再有每家養著的各種牲畜,還有主婦們每年都會準備的各種鹹菜……林林總總,都是為了能讓餐桌豐富一些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他們天生就會這些,不過是因為沒錢買也買不到,隻得自己動手了。

但自從齊老三家搬到齊家山來之後,一係列的開發工作就陸續開始了,村裡的各種工程,幾乎沒有真正停止過。一開始還隻是在農閒的冬天進行,但邱五爺和唐一彥搬過來之後,情形就又發生了變化,一年到頭幾乎都有活兒派出去。

這種情況下,雖然村中大部分人仍然老實的耕種自家土地,但也有人嘗到了打工的好處,索性將自家地租給彆人去種,自己隻留下少部分,大部分時間則都到這邊來幫工,一年所得竟也不少。而且還更自由,哪天不想乾就可以不去,不像地裡的活兒,一天都閒不下來。

當下這樣的人隻有一兩個。畢竟對出身村子裡的人來說,土地才是根本。再說種植黃金米之後,每年的收成賣出去,所得也不少。

但終究漸漸出現了這樣的風氣。而這種“脫產”的行為,也可以說是城市化最初的雛形。

除此之外,也有人在彆處下力。

如今萬山村的人越來越多,有從外頭來,在萬山村賃了土地種的人,也有唐邱兩家從外頭請來的工人,更有其他村子聽到消息過來做工的。齊家山對麵山腳下的那個村子,規模已經不比萬山村小了。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各種需求,尤其是那些在本地沒有住處也沒有田土的工人們,所有的需求都隻能依靠購買。看到商機的不光是周敏一個,或者說有了周密帶頭創造商機之後,其他人的心思也活絡了起來。

所以一開始有人主動將屋子租給他們住,後來有人向他們出售米糧菜蔬肉蛋,最後,這個正月裡,萬山村第一家日雜店開業了。

日雜店的老板周敏很熟悉,就是阿秀的娘鄭齊氏。準備開店之前,她還來找周敏谘詢了一番,問了不少建議。

屋子就建在碼頭邊上,這裡人來人往,最熱鬨不過。至於出售的東西,除了油鹽醬醋米糧之外,還有各種日用品。另外還承接縫補和漿洗衣裳這樣的活兒——那些工人多半都是單身男子,這項活兒對他們來說的確很為難,所以生意竟不錯。

然後還按照周敏給的建議,在門口擺了個大茶壺,免費供應茶水。

說是免費,但是除了厚臉皮的,大部分人喝了水之後,少不得也會過來買一兩樣東西,照顧一下生意。這麼一來,竟有了不少回頭客。

其中還有個小插曲。

河對岸的村子跟萬山村不同,住在這裡的人來自各個地方,姓氏也不儘相同,自然不能用宗族式的管理方式。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