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1 / 1)

太後萬安 九月輕歌 4236 字 6個月前

我瞧著太後對宋閣老有些抬舉之意,眼下能不能將此人用起來?他在官場極善鑽營,盤根錯節的親戚便很多,常來常往的官員更多。私下裡,我與他時不時在一起喝喝酒。”

裴行昭欣然頷首,“哀家也有這打算,正發愁找誰遞話給他呢。你若是能出麵,再好不過,隻管將打算透露給他。”

“那麼事不宜遲,我這就去準備。”楚王起身。

燕王也隨之站起來,“我再想想善於敲邊鼓的人手,怎麼也不能讓文官沆瀣一氣。”

“行啊,有勞二位。”裴行昭笑著端了茶,喚來李江海送二人出門,之後,悠悠然地幫晉陽清算起家當來。

午後,未正時分,裴行昭、晉陽和重臣相繼到了養心殿。

皇帝先給裴行昭行禮,請她落座,隨後才應承其餘人等,喚內侍賜座。

龍書案兩側分設了紫檀木桌椅,文房四寶一應俱全。裴行昭與晉陽分上下手就座。

於閣老很積極地向太後、長公主說了收回賜田的事,末了問裴行昭:“太後以為如何?”

“於閣老打著哀家的幌子行事,哀家能如何?”裴行昭和顏悅色的,“這不是一時半刻能斟酌出章程的事,你未免過於心急了些。”

她已安排好了,但多出一半日的時間更好,令自己的勝算更大,令晉陽那邊陷入得意或擔憂,都對自己有利。

於閣老順勢套話:“也就是說,太後是讚同的?”

鎮國公花白的眉毛動了動,欲言又止。

皇帝看到於閣老就來氣,剛要出言訓斥,卻見裴行昭微不可見地對自己搖了搖頭。

他立刻會意,忙斂容正色,從容地拿起將要議的事情的折子。沒見真章,他跟個任人慫恿拿捏的臣子置氣,實在跌份兒。

宋閣老斜著他,“太後都說了,不是短時間能拿出章程的事兒,你聽不懂麼?”

於閣老揚眉,剛要嗆聲,宋閣老卻已繼續道:

“是你來找我等議事,還是皇上、太後娘娘、長公主殿下來找我等議事?誰跟你說要繼續磨煩賜田的事兒了?皇上太後都說了要斟酌,你卻怎麼跳著腳地要立竿見影?那你去辦好了,去挨家挨戶收賜田去。”

夾槍帶棒又扣帽子的一番話,於閣老還真不敢接話了,心想自己也是有些心急了,小太後進退維艱狼狽不堪的日子還長著,何必非要當下目睹呢?

皇帝輕咳一聲,道:“今日主要說說崔閣老的案子,此事張閣老時時過問,常與三法司的人碰頭,最是清楚。張閣老,你仔細說說。”

張閣老恭聲稱是,將崔閣老入獄至今的樁樁件件娓娓道來,用意是細致地告訴裴行昭自己這邊的進展,讓她心安。

裴行昭猜得出他的心思,很認真地聆聽,一步步的,篤定崔閣老就快支撐不住了,心境愈發明朗。

皇帝對崔家親朋的不法行徑很重視,加上有意拖延時間,便又進一步仔細詢問張閣老。

晉陽默不作聲地聽著,心情與裴行昭大相徑庭。崔閣老本是把好刀,卻栽了這樣大的跟頭,有生之年也不能指望他挾製張閣老了。

也不知道這於閣老到底堪不堪用。

六部、內閣是朝廷樞紐,閣員都在六部身居要職,但內閣又不能完全代表六部——鎮國公是吏部尚書,掌管天下官吏的任免調動,正因職權過重,從而不能入閣,且被內閣分權。

說起來,鎮國公梁家祖上有從龍之功,因此才有梁家自開國到如今的顯赫富貴,曆代鎮國公所享有的待遇,與宗室親王相同。本是行伍門第,這一代的鎮國公棄武從文,亦是位極人臣,已是難能可貴。

而張閣老既是兵部尚書,又兼吏部左侍郎,沒事便隻是掛個虛職,專心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一旦有個什麼事,虛職就成了實差,可以過問、乾涉吏部各項事宜。不被這樣重用,誰又會窮儘一生地謀取那把交椅?

當然了,首輔也會被分權,譬如執掌的兵部,便有身為五軍大都督的英國公、各個領兵的封疆大吏製衡——憑你兵部想怎麼著,我不同意就能駁回去,有公文再有聖旨的情況下,才會二話不說地照辦。

本來是特彆好的局麵,但如今那些封疆大吏多為裴行昭的擁躉,對張閣老的製衡簡直成了助力。

所以,裴行昭就算隻有首輔一人相助,便能與晉陽分庭抗禮數年。晉陽就是被這種局麵壓的,才鋌而走險,去動武官已經入口的肥肉。

她也不是要讓成名的將帥待遇與文官一樣,最終目的是讓他們適度地交出一些,出點兒血,明白官場已不是先帝一度重武輕文的情形,不要再將裴行昭視若神明或修羅般的存在。

裴行昭站的越高,興許越不能為他們謀得長遠的安穩太平——自來文武相輕,文官也從不是吃素的,到了他們掌權治理天下的年月,沙場上的功臣不被一個個地忌憚從而鏟除,已經難得。

晉陽遐思間,皇帝和裴行昭、張閣老商量著安排好了崔家一案的後續,連傳幾道聖旨、懿旨下去。

案子就快結了,崔家保不齊要從京城消失了——這是所有重臣的共識。

不知不覺便到了申正時分,皇帝覺得差不多了,叮囑晉陽明日上早朝,遂遣了眾人,邀太後、首輔留下,另有要事相商。

眾人各懷心思地告退離去。

晉陽回想著皇帝、裴行昭的神態,也拿不準他們是認頭了,還是勝券在握。避而不談,是真的無話可說,還是在拖延時間?

出了宮門,晉陽喚住鎮國公,聲音低而鄭重:“命那些上朝的官員備好折子,明日早朝一起出麵進諫。”

“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了?”鎮國公道,“這本就是誰都不能直言反對的事情,小火慢攻,勝過燃起大火。火隻要燒得旺了,便保不齊殃及自身。”

“既然橫豎都沒人敢否決,更要從速行事。國公爺,她裴映惜越是窩火忍耐,日後弄出的亂子就越大,把她氣急了,她會乾出什麼事兒,你也不是不知道。”

“這倒是。她一上火就是一身匪氣,腦子也不是尋常人的轉法,唉……”鎮國公搖了搖頭,“臣知道了,這就傳話下去。”

兩人作彆,各自急匆匆回了居處,反推有無紕漏,再進一步地完善章程,給各個需要用到的人傳話。

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翌日早朝之上,事態的進展,全不在預料之中——

裴行昭與晉陽就座,重臣行禮平身後,皇帝拍了拍案上幾道折子,道:“這是幾道加急的折子,連夜送到了朕手裡,朕反複看過,心驚不已。”說著,命李江海傳給太後、長公主過目。

頭戴龍鳳冠、身著明黃大袖衫的裴行昭一目十行地看過,聲色不動。

按品大妝,一身華服的晉陽看了,麵色微變。

她已經是冒險行事,裴行昭卻比她膽子更大!

這時候,楚王、燕王聯袂而來。他們都在五軍都督府掛著個閒職,平日裡並不參與朝會,但若以親王身份上朝,也屬正常。☆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皇帝笑容和藹,給二人賜座,“正好要說關乎皇室宗親的事,你們聽一聽也好。”隨後朗聲道,“這幾道折子,是彈劾兩位公主,她們本就有封地,賜田頗豐,卻還不知足,四處侵占百姓的田地,奢靡成性。幾位愛卿要朕想個法子,治標治本。”

被彈劾的兩位公主,一個是被拘禁起來的安平,一個是在金殿上的晉陽。

於閣老應聲道:“此事的確非同小可,隻是,事有輕重緩急。兩位殿下是否行差踏錯,皇上派專人查實即可,當務之急,卻是朝廷收回賜田之事。此事若能落實,不知要惠及多少百姓,臣懇請皇上早做決斷!”

宋閣老再一次適時地站到了他的對立麵,揚聲笑道:“凡事都需得走一步看三步,皇上、太後娘娘、長公主殿下更要走一步看十步。若非金枝玉葉之事關係重大,皇上何必著意提出?”抬完杠,向上行禮,“請皇上明示!”

對於宋閣老幾日的表現,皇帝很滿意,此刻頷首一笑,“皇親國戚所得的賞賜、安享的富貴,到底是否合理,朕想與諸位愛卿探討一番。”

於閣老還沒轉過彎兒來,焦慮又氣悶,可關乎皇室的話,卻不能接。

他如此,彆人亦如此。搶著搭這種話,等於坐實了皇帝事先給自己遞了話,出了金殿便會成為眾矢之的。

裴行昭卻望向鎮國公,“梁國公,皇上所說的,尋常官員不清楚,你卻是不同。哀家沒記錯的話,梁家曆代國公所享有的,與親王一般無二?”

鎮國公欠了欠身,又閉了閉眼,心裡彆提多喪氣了。晉陽千算萬算,還是算計不過那個高高在上的匪類,保不齊,他和長公主要一道引火燒身。再怎樣,話卻是不能不答的,但又不能順著對方的心思抖落家底,隻是道:“老臣已經年邁,且對庶務一竅不通,太後娘娘忽然問起,臣真不知從何說起。”

裴行昭笑道:“梁國公記不清,哀家倒是有所了解。”

皇帝忙道:“請母後說說,讓大夥兒都聽一聽。”算賬、報賬的事情,誰也彆想指望他,看到那些名錄就犯暈。

裴行昭頷首,和越的聲音如珍珠落入玉盤,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在我朝,親王一年,供祿米五萬石,白銀一萬五千兩,錦緞百匹,紵絲、絹各五百匹,沙羅、夏布、冬布各一千匹,此外,名下的賜田在五六千畝左右,平日所需一切,宮中都會及時賞賜下去。梁國公,哀家可有記錯?”

鎮國公支吾著,“老臣年邁,委實記不清啊。”繼續裝糊塗。

其餘的朝臣卻是麵色迥異,有驚訝的,有羨妒的,有不滿的。

燕王卻道:“太後說的沒錯。”

“而且,太後隻是說了大致的情形,實際要比這更多。”楚王接話道,“正因此,本王與燕王常覺惶恐。我們雖也曾下民間,到軍中,卻並沒什麼建樹,就算比起小小的守城之主,也覺汗顏。”

話題到了皇帝心裡有數的這一節,將這話題延伸下去:“即便是當初立下奇功的太後,先帝也不過賞賜兩千畝良田,白銀一萬兩,四時供應更不消說了,連親王三成裡的一成都不到。至於彆的名將,得一千畝良田的已是鳳毛麟角,其餘賞賜又遠不及彼時的太後。”

“是啊,人家在烽火狼煙裡拚命數年,才換得天下太平,不給些賞賜才是天理難容。眼下人家鎮守各處,讓這京城裡的人過得更加安穩無憂,沒邀過功,反倒被人惦記上了那點兒家當。”燕王盯著於閣老,故意陰陽怪氣的,“扯著太後的旗號,滿口道德仁義,在本王看來,卻隻有從頭到腳的窮酸氣。同樣的賞賜,本王給你,你敢不敢拿命換?你就算死得起,又能救幾個百姓?”

皇帝和楚王都無聲地笑了。燕王就是這毛病,隨時隨地能激得人跟他吵一架。

於閣老就算再沉得住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