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1 / 1)

盛唐不夜天 雲長歌 4042 字 1個月前

發現李治讓他過來不會就是知道造船費錢,然後讓他過來撈錢的吧?

畢竟這船塢的建造一開始是李治花內庫的錢弄的,到了現在就是李顯在維持了,是啦,他現在的確不窮,但是想要支持一座船塢,尤其是正在發明創造隻花錢不賺錢的船塢,實在是太難了。

想到這裡對於揚州官員給他的孝敬他也就毫不手軟的收下了,反正他這也算是另類方式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了。

時間不緊不慢的走,說實話在揚州的日子還是挺不錯的,一開始李顯因為換了一個新地方不適應了很久,但是時間長了他就放鬆了——在這裡他壓根就不用那麼小心翼翼!

時不時的跟李治和武後通通信,說實話離得遠了不怎麼見到他們,寫信的時候他都放鬆很多,然後也偶爾跟鄭玘通通信。

武後和李治每次都是詢問一下這邊的進度,然後關心一下他的生活之類的,鄭玘跟他說的就多了,大多就是說一些瑣事。

比如說武敏之和宣城公主已經完婚,據說新婚當日武敏之連婚房都沒入,就在書房睡了一晚,宣城公主氣惱不已,第二天給楊氏奉茶的時候據說被楊氏挑了毛病,回門之後就被關在國公府再沒有出來了。

李顯琢磨著……宣城公主這大概就是從一個囚禁之地到了另外一個囚禁之地,隻不過武敏之這個樣子不知道還會不會被流放了,畢竟通過鄭玘的敘述,現在武敏之在朝堂之上也不是小透明了,身邊也有一群狐朋狗友。

不過讓李顯來看的話,那些狐朋狗友也夠嗆,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哪怕現在武敏之裝的人模人樣了,內裡還是個中二神經病,並且是最嚴重最討人嫌那一款。

李顯對武敏之的情況其實並不感興趣,隻不過他偶爾也會收到武敏之的信,跟鄭玘不一樣,鄭玘跟李顯說的大多都是朝中的近況,雖然李顯自己也能看邸報但是遠離中央很多消息就容易被忽略,鄭玘挑的就是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情。

而武敏之的書信就文藝多了,今天說說冬天過去了,明天說說院子裡的迎春花開了,後天說說他又弄了個賞花宴什麼的,生活看起來要多小資有多小資,並且在信力武敏之還十分文藝的表示自從李顯走了之後,他就“思之不儘”,如今他正在努力壯大自己,希望有一天能夠讓李顯回來。

李顯對此嗤之以鼻,他一點都不想回去,他在他的海邊彆墅裡日子過的那叫一個悠哉,回到長安還要裝鵪鶉,雖然他本身是有點鵪鶉,但是那種被種族壓製的感覺簡直是太不爽了。

李顯在長安的時候宅,到了揚州也沒有開放到哪裡去,除了一開始要時不時應付一下下麵官員的宴請,到了後來他連這個都不用去了——誰沒事兒閒的總請他啊,開宴席不要錢啊?

在這種情況下,這樣一個什麼都不怎麼插手該乾的事兒又不推諉的上司是大家都喜歡的,這樣可以說是消極怠工的表現反而讓揚州上下對他的接受度都挺高!

隻是接受度高歸高,李顯現在也憋著壞水呢,說實話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年頭的商人是不用納稅的。

其實在知道的時候他心理就臥槽了,是啦,農桑的稅收很重要,畢竟都是糧食布匹之類的重要物資,但是商人的稅收也很重要啊,一年到頭也能收不少呢!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李顯不敢貿然提出改稅製這種問題,畢竟他在政治上沒啥建樹,說出來估計也不會被人重視,倒是可以讓鄭玘提出來,然而鄭玘政治形象很重要,改革這種事情一個做不好就要做好被臭罵的準備,他不可能讓鄭玘受這份委屈的。

唐朝現在的稅製還是采用高祖年間定下來的租庸調法,稅收的依據就是人口和土地,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對休養生息是非常好的,但是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了,這種方法就不太好了,因為皇%e4%ba%b2國戚官員之類的是享受免稅待遇的,國家越來越大官員越來越多這幫人不交稅無形之中就加重了中央財政的壓力,也加重了老百姓的壓力,再加上連年饑荒……現在國庫還能運轉的下來,其實都是李治勵精圖治的結果了。

以人口和土地為主的稅收政策在李顯看來總是不太有保障的,他不太懂這裡麵的經濟學問,他隻知道……在後世逃稅漏稅的那麼多,那麼就算往前推一千五百年,哪怕百姓民風淳樸也不可能禁了。

如果人口和土地有了變化,那麼稅收也就失去了依據,富戶兼並土地可以依照免稅政策進行免稅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偷稅漏稅,那麼國家收上來的就更少了。

這樣隨著國家發展早晚有一天會國庫空虛,但是各個地主反而富得流油,那個時候中央政權無力約束不亂才怪。

李顯倒是沒想那麼長遠,就最近來看,國庫不富裕,那就想辦法富餘啊,隻是稅製不好動,涉及到方方麵麵這方麵就不是李顯擅長的了。

李顯想了想,總結了一下自己腦子裡比較適合唐朝的稅製,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商人收稅,但是收多少這個李顯心裡沒底,他也沒在戶部乾過,也不了解現在的收入行情啊,還有就是房屋交易,上稅,而現在鹽鐵茶酒是國家專賣的,連年遭災國庫還沒有空的養耗子都是在這裡來的。

李顯一條一條的列出來之後,其中商人收稅比較複雜,因為商人做什麼的都有,哦,還有關稅,從絲綢之路過來的舶來品一般賣價都很高,這個稅一定要卡。

由此延伸,李顯甚至想到了,等稅收上來了國家有錢了可以開始修路,然後修路就可以跟有牛車馬車各種車的人家征收養路稅或者說是過路費,這也是不小的開支呐。

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階梯式的個人所得稅在這個年代不太適合,隻能丟出去。李顯改了半天,最後覺得其實……茶和酒是可以開放的,不僅僅是國家買賣,反正商人都收稅了,你們賣去吧,賣的越多收的稅越多啊。

然後就是稅收也不能一成不變,根據財政支出變化才是最重要的。寫到這裡除了對商人的利益損害比較大以外彆的倒沒什麼,李顯想了想還是猶豫著寫下了,按照戶籍收稅也就是說不管這個戶籍裡主人和附庸是多少怎麼樣的,都按照人數收稅,其實這個就是在打擊豪門,防止偷稅漏稅了。

李顯開了半天腦洞,最後寫出來的都有一本薄薄的冊子了,他自覺自己想的很多了,也已經比較完善,畢竟是結合著大兔朝的稅收法製來改革的啊,應該差不多了吧?

於是他就興衝衝的給鄭玘寫了封信,鄭玘在收到李顯的信的時候還是很開心的,李顯走了之後他時常想念,最後這些想念都被“他是去做大事,利國利民的大事”這樣的想法給壓下來的,自那之後能夠看到李顯的信就是他最大的慰藉了。

結果今天收到的信不太一樣,李顯沒有炫耀他的海景彆墅有多大多麼好,這裡的海鮮多好吃,也沒有感慨揚州城多麼繁華,他非常憂國憂民的表示,稅收製度有點問題啊。

其實這個問題,鄭玘早就察覺到了,重生之前他都算是曆經三朝的元老級人物了,那時候他真是一點點爬上去的,六部基本上輪了個遍,在戶部的時候,每年看著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支出,他已經看出來國力正在一點點下降。

其實也不是國力下降,而是中央政府的控製力每況愈下了,中央沒錢啊,地方有錢啊,中央沒錢拿什麼養兵?地方有錢能夠養兵,那麼兵自然就聽他們的,那個時候鄭玘察覺出來了卻沒有去做。

因為那個時候國家經曆過很多動蕩了,尤其是在短短七年之內皇位上的皇帝換了三個,再加上前麵經曆過的各種血腥宮廷政變,說實話……那個時候國家最主要的還是求穩。≡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更何況,租庸調法從開國用到李隆基時期已經用了太久了,想要改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再加上中央控製力度正在下降,想要保證稅法改革強力實行也不太容易。

鄭玘看著李顯說他心裡有點想法,並且已經寫出來了不知道合不合適,想要讓鄭玘幫忙看看再上書給李治——一遇到重要事情,李顯比較相信的還是鄭玘,給李治的上書一旦遞上去了就沒有後悔的餘地了,他也怕自己空談誤國。

鄭玘在看到這一段的時候%e8%85%bf一軟,媽蛋,這熊孩子又要作死!

他之前就覺得李顯在揚州的生活太滋潤了,這樣不好,不是他非要讓李顯過的不好,隻是人在順境之中呆久了就難免扛不住挫折,而在皇室玻璃心是要不得的,一旦玻璃心了就不定頭腦發昏弄出點什麼來,皇室子弟破壞能力頗大,哪怕是現在的李顯看起來遊離在權利之外,但是……他在文人和士兵之中的風評還是不錯的。

尤其是軍士那邊,對於他的各種發明簡直是喜歡的不行,眼看著都要把李顯真的當神仙來供了啊。

可是稅製……那是隨便能動的嗎?那是國家的錢袋子,並且影響太大了啊,一個不小心你就要得罪多少人,到時候……哪怕你是皇子都不一定能夠保得住你啊!

鄭玘為了這貨簡直操碎了心,唯一慶幸的就是這位還知道在上書之前把東西給他看看沒有貿然上書,要不然他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估計也保不下李顯了。

隻不過讓他意外的是李顯所寫的東西倒都是很實用的,就是有一些手段比較激烈了,比如房產稅,這個隻怕老百姓不會願意的,還有就是按照所居者統一收稅,這個對豪紳什麼的觸動就比較大了。

再者鄭玘還有一個隱憂,那就是這樣收稅的話,隻怕到時候又要壯大世家了。這年頭隻要能稱得上是世家的,彆管大世家小世家,家裡至少都有人有官身的,區彆就在於大小。如果按照這種稅收政策的話,當地鄉紳身上沒有功名什麼的,隻怕要投靠世家,然後依托於世家庇護。

世家本來說話硬氣一個依靠的是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積累,另外一個就是他們人多,當初太宗皇帝為什麼製定氏族誌?還不是要平衡世家與新貴,世家人越多錢越多權利也就越大,倒時候連皇帝都要受到製約的。

而李顯對商人的稅收政策什麼的就讓鄭玘接受度比較高了,沒辦法誰讓商人地位低呢,在知道從他們身上能夠壓榨出很多錢之後,鄭玘對這一條接受的毫無壓力,甚至算了一下還有點小興奮——都是錢啊。

鄭玘想了想提筆就給李顯寫了封信,現在他跟李顯交談也不端著指點的架子了,而是更像是朋友之間的討論,隻不過討論的東西層次高了點而已。

鄭玘把自己的擔憂說了,又提出幾點意見,李顯看著鄭玘的書信上對他的稅製改革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