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1 / 1)

朱門有女 痕線 4253 字 1個月前

而是這時才三月,天氣有些寒涼,要是著涼了可就不好了。

蕭全就知道她有此一說,連忙道:「少奶奶放心,姑爺有分寸,也就這條街而已。」

元意想到就剩下一點距離的街道,才勉強同意,不過還是把陳嬤嬤帶來的襖子給鴻奴穿上,把他包得嚴嚴實實,才讓蕭全把鴻奴帶下去。

鴻奴不怎麼接觸蕭全,不肯讓他抱,元意隻好把鴻奴交給一旁的素梅,囑咐好兩人照顧好鴻奴,才讓兩人下去,她站在窗邊看著素梅從避開的人群穿過去,把鴻奴交給蕭恆。蕭恆一把就接過鴻奴,抱在懷裡,還向上拋了一下,元意的心提了上去,鴻奴卻是興奮地咯咯直笑,在人潮湧動的大街上,宛若清音一般穿透而出,天真而活潑。

看到蕭恆把鴻奴穩穩當當地把鴻奴接住,元意才放下心來,但是在蕭恆得意地看過來時,還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筆賬回去再算。

不知道蕭恆有沒有收到她的眼電波,隻是挑了挑眉,把騎在他的脖子上,笑道:「兒子,走咯,爹爹帶你看熱鬧去。」

以前蕭恆在家時也曾這樣和鴻奴玩過,鴻奴一點也害怕,反而因為視野的開闊歡樂地笑著,圓溜溜的眼睛不停地眨著,興奮得不得了。

圍觀者皆是一副呆若木%e9%9b%9e的樣子,雖然說蕭恆不顧禮法,放蕩不羈的名聲在坊間久有傳聞,但是這樣讓兒子騎在自個兒頭上,還是大庭廣眾之下,也太駭人聽聞了吧。從古至今,還沒哪個探花郎像他這樣帶著兒子遊街的。

蕭恆不顧眾人是如何指指點點,而是性質盎然地帶著鴻奴左看右看,元意在上邊看著這對父子,不由扶額,對著一旁的丫鬟們說道:「別看了,咱們先去街頭,待會兒還要接鴻奴。」

他們遊街的速度比較慢,元意等人去了街頭,等了有一會兒蕭恆才過來,在蕭全把鴻奴抱過來的時候,鴻奴因為興奮的小臉還紅撲撲的,頗為不捨地看著蕭恆,伸長了雙手要抱。

元意正給他擦汗,見此憤憤地拍了拍他的%e5%b1%81%e8%82%a1,「你這小子,還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哪來那麼大的膽。」

鴻奴正因為不能騎高高心裡不高興,又被打了%e5%b1%81%e8%82%a1,哪怕是娘親,心裡也不樂意,湊過去就要咬元意,元意本來還有些生氣,看到鴻奴憤怒的小眼神反而樂了,伸出一根指頭點了點他的額頭,「行啊你,氣性還挺大的,也不知道學了誰的性子。」

一旁的陳嬤嬤撲哧的一聲笑了,愛憐不已地看著鴻奴,「小少爺精神足,又活潑,長大後怕是個響噹噹的英雄呢。」

元意聽著心裡舒坦,但嘴裡還是說,「我看是像他爹,整一個混世魔王。」

這一提到蕭恆,旁邊的下人也不好插嘴,隻能顯示一笑,要是真像少爺,那也有出息啊。

這次元意是聽到蕭恆中了探花郎,就怕不急待地帶著鴻奴出來,找了一處酒樓等著看這種盛景,如今也出來不短時間,也該回去了,便沒有繼續跟下去,而是打道回府。

大概打了黃昏時分,蕭恆才遊完了京城,騎著馬回府,知道他中了探花郎,府上早就準備好了喜慶的物件,下午就燃了好久的爆竹,現在他一回來,爆竹也沒斷過,府上都是喜慶洋洋的。

蕭恆先去了正院,元意和鴻奴也在,這種大喜的日子,當然是一家子聚在一起用餐,彼時他探花郎的衣服還沒脫,連那大紅綢都才剛脫下來讓蕭全拿著,整一個人英俊瀟灑,風光霽月。

雲氏一看蕭恆這副出息樣,就樂得尖牙不見眼,笑瞇瞇地迎了上去,把他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遍,笑道:「我就知道恆哥兒有出息,現在都中了探花郎,看那些人還敢怎麼編排我家恆哥兒。」

蕭恆哭笑不得,拿下雲氏抓住他手上的兩隻爪子,不動聲色地甩了甩手,牽著她坐下,道:「娘,您別激動,快坐。」

上首的蕭朔笑瞇瞇地看著蕭恆,手中不停摸著鬍子,道:「如今你功名有成,不墮我蕭家的威名,日後就算是入朝為官,也要兢兢業業,忠心報國。」

蕭恆朝他揖了一禮,一臉嚴肅,「兒子明白。」

「咿咿呀呀。」蕭恆沒有注意到他,一旁的鴻奴不樂意了,在元意懷裡不停地蹦來蹦去,就是要惹蕭恆的注意力,許久沒得到回應,嘴巴一皺,眼淚就啪嗒啪嗒地掉了下來。

蕭恆一回頭就看到鴻奴眼睛通紅,鼻子也紅彤彤的,頓時心疼了起來,「鴻奴乖,讓爹爹抱。」

然而鴻奴頗有骨氣地別過頭,避過蕭恆伸過來的手,眼淚還是流個不停,可把元意的心給痛的,瞪了蕭恆一眼,又不停地安慰著小人兒。

還是雲氏看不過去了,接過鴻奴,還當著他的麵打了蕭恆一下,道:「乖孫子,別哭啊,奶奶替你打你爹爹了,叫他惹咱的寶貝孫子。」

雲氏也隻是輕輕地拍了蕭恆的肩膀一下,蕭恆還是作怪地哀嚎了一聲,對著鴻奴擠眉弄眼,把鴻奴逗得一樂,破涕為笑,立馬就原諒了他,伸手要他抱。

蕭恆笑了一聲,重新把他放在脖子上,連聲道:「哎喲,爺的乖兒子誒。」

雲氏笑瞇了眼,一邊讓蕭恆小心,一邊又對元意道:「難怪鴻奴喜歡恆哥兒,這父子兩就倆小孩兒似的。」

元意看著正玩著歡樂的兩父子,忍不住笑了起來,可不是麼,蕭恆就一個大號兒童,和鴻奴契合的很呢。

而蕭朔則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看著鬧騰的蕭恆和鴻奴,眼中閃過欣慰之色,他們蕭家後人有了出息,他可以向祖宗交代了。

236愛你入骨

蕭恆成為探花郎是一個大新聞,但是作為狀元的劉欒辰更是京城熱議的目標,他連中三元,儀表堂堂,又前途無量,不知道多少官員在打著他的主意,但是沒過幾天,他們卻不得不一致歇了心思。

因為明啟帝也加入了搶女婿的行列。

在殿試幾天後的瓊林宴,皇帝宴請各位在榜士子,偶然問及狀元成婚與否,得知未曾婚配,一時興起,便把睿王的胞妹——和嘉公主下嫁於他。劉欒辰一朝之間,成為天子女婿,哪個官員吃了豹子膽敢和天子搶人,隻好忍痛割愛,重新尋找其他賢婿。

而蕭恆作為已婚人士,則是最為清閒不過,樂哉樂哉地看著大戲,在瓊林宴中頗為瀟灑,再加上他相貌風流,又是年輕才俊,惹得不少不曾婚配的公主頻頻矚目。

康陽公主向來與和嘉公主不對付,明明她的年紀比和嘉還大,明啟帝卻偏心地把她下嫁給年輕俊傑、清俊不凡的狀元郎,心中即使妒忌又是憤恨,特別是看到和嘉那副嬌羞的樣子,更是受到了刺激,對著明啟帝道:「父皇,兒臣想嫁給探花郎。」

至於為什麼不是榜眼,那是因為榜眼已經算是半個老頭,這會兒說不定已經是兒孫滿堂了,她自然不會選擇他。而蕭恆皮相不錯,比劉欒辰更為俊美,她就是要比和嘉更甚一籌。

本來以為事不關己的蕭恆,打了一個激靈,握著酒樽的手驀然一緊,瞇起了眼睛,看著上首的皇帝,等待他的回答。

往日裡因為康陽公主會說話,明啟帝對康陽的喜愛僅次於和嘉,這時候才想起康陽也到了適婚的年齡,他有些意外她的大膽,但是因為心情正好,倒是沒什麼生氣,反而笑道:「康陽,這個不行,探花郎已經有了妻室,你一國公主怎可屈居側室,你再挑選一個吧。」◢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明啟帝並沒有忘記元意,說起來,影響還挺深刻的,先別說她發明了對行軍極為有用的乾麵,她還有另一層身份,就是他愛妃經常掛在嘴邊的姐姐,想要忘記都很難。

康陽公主撇了撇嘴,她當然知道蕭恆有了正室,之前在馬場的時候,她還與元意有過言語的交鋒,對她印象不好得很,這時候能夠給她不痛快,似乎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於是她微微一笑,瞥了一眼臉色變得難看的和嘉,道:「父皇,不是還有平妻麼,相信兒臣與和嘉同時下嫁狀元與探花,在史記上也是一出佳話呢。」

聽到她這麼一說,明啟帝果然開始猶豫,他看向下手的蕭恆,少年風流,確實不失為一個好人選。如果是平妻,康陽既不是妾室,又能顯示皇家的恩典,確實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明啟帝的臉色有些意動,康陽公主心中暗喜,不由自主地看向蕭恆,眉如刀裁,斜飛入鬢,五官立體,神情冷峻,英俊非凡,比在場的男子都好看上不知多少分,也不算辱沒了她的身份。

和嘉公主急了,剛開始要開口說話,坐在明啟帝旁邊的淑妃——元華就開口了,隻見她淡淡地掃了一眼康陽公主,眼神微冷,臉上卻是柔和地笑著,她先是給明啟帝倒了杯酒,才道:「陛下,探花郎與臣妾的姐姐伉儷情深,聽說為了她還遣散了後院,非卿不要,這是滿京城的百姓都知道的事兒,要是那康陽公主下嫁,怕是不妥當。」

明啟帝有些驚訝,顯然沒有聽過這件事,問向蕭恆,道:「探花郎,可有此事?」

蕭恆連忙起身,恭恭敬敬地揖了一禮,道:「淑妃娘娘所言極是,微臣已經向拙荊許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諾言,微臣不想當背信棄義之人,否則如國家社稷何用!」

看到明啟帝眼中的讚許,康陽開始急了,連忙道:「父皇,探花郎如此重情重義,才是難得的好兒郎,才是兒臣的良配啊。」

她的話音放落,就感到一陣徹骨的寒涼,直透心房,她渾身一僵,下意識地看過去,就撞入了蕭恆無情冷冽的眼中,在他眼中,放佛她就是一個死物似的,然而她再次細看時,蕭恆已經收回了視線,放佛之前的都是她的錯覺。

這時候和嘉再也忍不住了,她與元意的關係不錯,怎麼會允許居心叵測的康陽嫁給蕭恆,於是不輕不淡地說了一聲,道:「探花郎是有家室之人,皇姐如此迫不及待、沒羞沒臊地拆人夫妻,未免太墮我皇家的威名。作為公主,何愁無嫁,父皇,你說是也不是?」

明啟帝回想了一番,覺得康陽卻是太丟臉了些,特別是在這些國家未來棟樑麵前,太沒分寸了,於是臉色有些不好,淡淡地說了一聲,「蕭朱氏賢惠有度,乃朕親封的三品淑人,自然配得起探花郎,康陽,你作為公主,就不必錦上添花了。」

康陽的臉色瞬間青一陣白一陣,難看到極點,元華輕蔑地看了她一眼,對著明啟帝笑道:「還是陛下慧眼識珠,早早就封了臣妾姐姐三品淑人,看來是知道探花郎有大造化,是國之大才呢。」

明啟帝一聽,確實如此,頗有些自得,寵愛地看著元華,「愛妃過譽了。」然而卻看到元華掩%e5%94%87偷笑,不由疑惑地問道,「愛妃為何發笑?」

元華用帕子遮了遮嘴,美眸流轉,看了明啟帝一眼,道:「這夫人都是三品誥命了,不知道陛下的探花郎回到府裡,是不是夫綱不振呢。」

明啟帝下意識地看向蕭恆,見他笑容有些尷尬,不由撫掌大笑,捏了捏元華的小手,「愛妃太調皮了,朕的探花郎,怎麼會捨得讓他受了委屈。」他頓了頓,思索了一會兒,道:「最近兵部正缺一個主事,探花郎文武全才,到了此處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