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1 / 1)

乖很乖的樣子。

“來,姐姐給你們帶的糖。”

之前在鎮上買的糖,正好給弟弟妹妹們一人一塊。

軒軒看到自己姐姐放在他手裡的糖,他眼睛瞬間明亮起來,“哇,阿姐,真的是糖啊。”

“阿姐,你和姐夫成%e4%ba%b2的時候,娘給我們一人吃了一顆糖,就沒了。”

“阿姐,我都偷偷的沒有吃,留給你吃。”

說著,軒軒使勁掏阿掏,從自己口袋裡掏出一顆糖來,小心翼翼的拿著給自己阿姐。

仿佛獻寶一樣,“阿姐,給你。”

江芷蘿看著自己五歲弟弟舍不得吃,小心翼翼藏著拿給她的樣子,心裡一瞬間軟的一塌糊塗。

隻覺得窩心又暖心。

“軒軒吃就好,不用留給阿姐。”江芷蘿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喜歡吃甜食,喜歡吃糖。

可農村條件差,也就過年的時候,他們能吃塊糖。

要不就是村裡誰家有喜事,會發糖,小孩子們一路跟著,可能會搶到一塊兩塊糖。

但也都是很珍貴的東西。

軒軒不明所以,眨著大眼睛道:“可是阿姐也喜歡吃糖啊,軒軒不吃,給阿姐吃。”

江芷蘿隻能開口道:“阿姐現在不喜歡吃糖了,所以軒軒吃就好,待以後阿姐還會弄到很多糖給軒軒。”

江芷蘿說這番話的時候,大概明白,為何以前家裡做了好吃的,爹娘總說他們不喜歡吃。

原來不是不喜歡吃,隻是舍不得吃又不想孩子們心裡有負擔,所以就說自己不喜歡吃。

“那阿姐喜歡吃什麼,軒軒長大有能力了給阿姐買。”

江芷蘿輕輕一笑,%e4%ba%b2了%e4%ba%b2軒軒的小臉頰,隻覺得這個弟弟又可愛又乖巧,“好啊,那我們軒軒要好好吃飯,多吃飯,才會變的聰明有力氣。”

“嗯嗯,阿姐,我有好好吃飯。”

雖然話如此說,但江芷蘿知道家裡條件很一般,弟弟妹妹們也很少能頓頓吃飽飯。

不過也比崔家好一些。

“走,我們回家去。”

江芷蘿抱著軒軒往家走去。

軒軒靠在江芷蘿身上,往後看,一下子看到崔鶴槿,他奶卿卿的道:“漂亮姐夫。”

江芷蘿腳步一頓,轉過身來,看著身後的崔鶴槿。

她恨不能拍自己額頭一下,剛剛光顧著跟自己弟弟說話了,都忘了身邊還有崔鶴槿。

她有些心虛的笑了下道:“那個,我們一起進去,爹娘他們應該在家等著了。”

崔鶴槿眼底有些明滅幽深,讓人辨彆不清他的神色。

他清潤道:“好。”

接著便背著背簍跟江芷蘿進院子了。

江家也是泥土房,但看著寬敞結實多了,有專門的院牆還有專門的大門,不像崔家,隻有籬笆小院。

進去後,是四間正房的樣子,院子左側還有廂房,裡麵方便放一些雜物,右邊收拾出來弄了個菜園子。

牆腳下還有一個木架子%e9%b8%a1籠還有木架子鴨籠,旁邊是一堆乾柴草垛。

院子還有一條前後拉起來的繩子,是晾衣繩,上麵還晾曬著幾件衣服。

也都是補丁摞補丁。

江芷蘿知道爹娘愛乾淨,哪怕穿著補丁的衣服,但也都要經常換洗,收拾的乾乾淨淨。

軒軒一進門就喊了一聲道:“娘,阿姐和姐夫回來啦。”

一聽聲音,隻聽屋內咣當一聲,似乎有瓢落在地上的聲音。

緊接著,一個消瘦溫柔的婦人快步走了出來。

緊跟著後麵還有一個小女孩。

“芷蘿,鶴槿,你們來了,快,快進屋。”

八歲的小女孩仰頭看著江芷蘿和崔鶴槿,清脆叫道:“姐姐,姐夫。”

崔鶴槿輕輕應了一聲。

小女孩是江雲綿,是江芷蘿的五妹。

她一共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

雖然弟弟妹妹們性子都不一樣,但都對她這個大姐很好。

農家姐妹之間,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沒有勾心鬥角,大家相%e4%ba%b2相愛,都是想著怎麼把日子過好,吃不飽的時候,也都是你緊我讓,哪怕自己餓著肚子,也想讓兄弟姐妹吃飽。

因為前身小時候受了刺激,總是不太聰明的樣子。

所以她哪怕是大姐,但下麵的弟弟妹妹們都疼她,都可勁的對她好。

江雲綿很有眼力的看著自己大姐夫後背上背簍,道:“阿姐,姐夫背著東西很沉。”

江芷蘿回過神來,顧不得跟自己娘寒暄,趕忙讓崔鶴槿將背簍放下。

“娘,這是我婆婆早就準備好的東西,讓我帶過來。”

江芷蘿的娘葉氏一看背簍裡的東西,都有些過意不去道:“哪能讓你婆婆給你帶這麼多東西,這也太多了。”

“鶴槿啊,咱們以後都是一家人了,以後你和芷蘿回來就好,不用帶什麼東西。”

“隻要你們小兩口日子過的好,我和你們爹也就放心了。”

村裡出個門走個%e4%ba%b2戚,都是帶幾個白麵餑餑。

可江芷蘿回門都帶了那麼多%e9%b8%a1蛋,更彆說還有兩包紅糖。

那都是花錢買都買不到的東西。

對女人身體尤其好。

這東西價格貴,葉氏平日可都舍不得花錢買。

葉氏內心就覺得女兒女婿過的好就行,她當娘的不盼著他們惦記著家裡,就想著他們過的好,她心裡就會覺得高興。

而且她也不想給孩子們添麻煩。

第18章 心疼

崔鶴槿對江芷蘿爹娘的印象一直都很好,他放緩聲音道:“娘,沒什麼,你也說了都是一家人,我和芷蘿孝敬你們,也是應該的。”

葉氏看著崔鶴槿,隻覺得這個女婿真是芝蘭玉樹,一身尊貴優雅的氣質,若非獲罪,也不至於……

不過她也知道這孩子雖然看著清冷,但心性其實極好。

她也不用擔心芷蘿受委屈啥的。

在院子裡寒暄了幾句,葉氏趕忙叫他們進屋喝水。

“對了,娘,爹他們呢?”

“你爹去村口井水打水去了,你二弟四弟去河裡準備抓條魚回來,中午好打打牙祭。”

“你三妹一大早也去山上采摘點木耳菌菇,剛采摘回來的新鮮。”

“你不在家,他們還都不習慣,吃飯還念叨你,知道你和鶴槿今天回門回來,他們天不亮就醒了,就想著做點什麼。”

家裡沒什麼好東西,他們就想著用自己雙手弄點什麼,好歡迎自己大姐和大姐夫。

江芷蘿一聽,心裡就一暖。

她二弟叫江雲書,今年十四歲,三妹妹江雲畫,今年十三歲。

四弟江雲崢,今年十歲,五妹江雲綿,今年八歲。

六弟江雲軒,今年五歲。

說著話的功夫,他們進了屋子。

江芷蘿就看到灶口裡有一個大盆,盆裡放著%e9%b8%a1,裡麵的水還是滾燙的,旁邊還有一小碗%e9%b8%a1血,似乎剛殺了%e9%b8%a1。

江雲綿順著自己大姐的眼神看過去,解釋道:“阿姐,娘前兩天就安排好了,說是今天殺隻%e9%b8%a1,你和姐夫回來,中午咱們就可以燉%e9%b8%a1吃啦。”

江芷蘿知道家裡養的四隻%e9%b8%a1都是用來下蛋的。

就這樣殺了一隻%e9%b8%a1,江芷蘿都有些心疼。

“娘,這隻%e9%b8%a1還要下蛋,怎麼就殺了。”

要知道這隻%e9%b8%a1意味著一天一個%e9%b8%a1蛋,一個月光%e9%b8%a1蛋都能賣十五文錢。

%e9%b8%a1蛋的行情差不多就是一文錢兩個%e9%b8%a1蛋。

對農村人來說,十五文錢那都是不少的錢了,都可以買三斤糙米吃。

葉氏道:“這隻%e9%b8%a1不怎麼下蛋了,留著也隻是白吃糧食,倒不如殺了。”

“彆擔心,天氣暖和了,在孵一窩%e9%b8%a1蛋,過幾個月長大後,又可以下蛋了,不用擔心這些。”

葉氏這樣說,也是不想閨女自責。

她平日很省,但給閨女女婿吃啥,她都舍得。

閨女女婿回門,怎麼也要用點好東西招待一下。

沒什麼舍不得的。

江芷蘿心裡有點不好受。

如果家裡條件好,吃一隻%e9%b8%a1就吃一隻,但家裡還指著這隻%e9%b8%a1下蛋賣錢,將這隻%e9%b8%a1吃了,她就有負疚感。◣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看樣子,還是要想辦法讓家裡條件好起來。

江雲綿幫著自己娘給姐姐姐夫倒水後,就趕快坐下來,拔%e9%b8%a1毛。

她乾活動作又快又麻利。

江芷蘿道:“五妹,我來吧。”

江雲綿仿佛受到驚嚇一樣,“阿姐,你可彆乾活,你彆累壞了身體,你跟姐夫歇著就好,我會做這些。”

從小江雲綿就被灌輸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大姐是家裡的寶。

大姐當年跟著逃荒吃了苦,他們當弟弟妹妹的要疼惜大姐,可不能讓大姐累著磕著碰著。

要是大姐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沒了,他們哭都沒地方哭去。

所以江雲綿彆看才八歲,但跟小大人一樣,是家裡乾活的一把好手。

而且她性子也有點要強。

她容貌有些像爹,眉眼間帶著一絲英氣。

額……

江芷蘿有些無言以對。

畢竟以前在家裡,弟弟妹妹們都搶著乾活,她也就乾點邊角料的輕鬆活。

可謂清閒的很。

江芷蘿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遞給江雲綿道:“這是給你的糖。”

江雲綿看到糖的時候,驚訝了下,但嘴角忍不住上揚,可見是高興的。

平日在村裡,吃不到什麼好東西,糖是他們能見到的最好吃的東西。

帶著甜味,吃進嘴裡心裡都覺得很甜。

想了想,江雲綿也沒拒絕自己大姐的好意道:“阿姐,謝謝你。”

“跟自己姐姐說什麼謝謝,以後阿姐弄到好東西還帶給你們。”

江芷蘿有點心疼自己弟弟妹妹。

這麼小的年紀,在科技時代都還在上學,是家裡的寶。

但在這裡,卻已經被當成大人一樣,他們自己也懂事,該乾活乾活。

當然村裡誰家都這樣。

極少有人家能供得起家裡孩子們讀書。

實在是束脩費筆墨紙硯那都是不小的開支。

誰家一年沒有個幾十兩銀子,那是想都不敢想送孩子們讀書。

江雲綿聽著自己阿姐的話,想到阿姐太過單純,她露出憂愁的神色,還是忍不住勸說道:“阿姐,你有好東西還是留給你和姐夫就好。”

“你嫁人了,我和哥哥姐姐也幫不上你什麼,你照顧好自己,我們就不太用擔心你了。”

江芷蘿驚訝的張了張嘴巴,竟然無言以對。

也是,前身總是不太聰明的樣子,確實會讓弟弟妹妹們跟著操心。

但她心裡暖。

有這樣疼惜自己的弟弟妹妹真好。

江芷蘿抱著軒軒則跟自己娘說話道:“娘,我看河邊也有一些柳樹,正好長出柳樹芽了,那些柳樹芽可以采摘回來做菜包餃子包包子吃。”

本來江芷蘿也想著去河邊采摘一些柳樹芽,但這兩天忙的很,沒來得及去采摘。

葉氏都有些不敢相信道:“閨女,柳樹芽竟然可以吃?”

在村裡這麼些年了,她還從未聽說過這個說法。

不過當年跟著逃荒隊伍往這邊走的時候,路上沒啥吃的東西,啃樹皮草根墊肚子也都是正常的事情。

他們村裡人大多都是那時候逃荒過來安居的人。

經曆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