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1 / 1)

?鹹宜公主和玉真公主,的確也是目前最?好的裙帶關係,起碼在楊貴妃出現之前是最?好的裙帶關係。

倒是意外之喜,李長安心滿意足告訴王縉準備好行李,三日之後啟程就離開?了王維府邸。本來她隻打算搞點王維的詩畫收藏,沒想到王維居然帶著一大家子人跳到了她碗中。

王維有?情商有?家世,雖說這位詩佛上?進心好似不強,不過從他晚年寫給從弟的“少年識事淺,強學乾名利。徒聞躍馬車,苦無出人智”的詩來看,王維不是不想上?進,是沒路子上?進。

王縉更?是能文能武,能跟隨李光弼平叛,還能當宰相,雖說晚年因?為畏懼權勢跟隨權臣而?晚節不保吧,但是起碼也證明他除了老?了以後昏了頭外沒有?其他毛病。

李長安手下最?缺的這就是這種出身清正自身還有?本事的臣子,她略微扶持一下,這就是她的嫡係。

到時候以沈初為首,這就是她的官員派係。

李長安帶著王縉離開?了長安,又回到荊州,而?後直奔刺史府。

刺史就有?自己的宅院了,就在州衙內,前院處理?政務,右後方就是刺史府。李長安一路走來,發現刺史府的確比張九齡先前住的那?個小院大多了,一路走來,奴仆屬官遇到了許多。

轉進了書房,張九齡正在伏案處理?政務。

“老?師,我又給你找了一個學生。”李長安對著張九齡笑了笑。

張九齡抬起頭,看到了有?些緊張袖手站在一側的王縉,他無奈看了李長安一眼:“也是今歲科舉?”

“老?師果然料事如神。”李長安小小拍了個馬%e5%b1%81,“這是王維之弟,王縉。”

張九齡詫異道:“摩詰之弟?摩詰之才不在老?夫之下,他的兄弟考一個科舉應當不成問題吧。”

他不是狀元,王維是狀元,單論才學,王維年紀雖輕,卻是出了名的少年天才,未必不如他。

李長安笑了笑,對著張九齡眨眨眼:“是想讓他跟隨老?師學一學治理?地方的本事。”

張九齡頓時明白了李長安的意思。

她也不擔心王縉會考不上?進士,讓王縉跟著他學習的不是科舉的學問,而?是治理?地方的本事,這是為王縉日後外放做打算的。

“讓他跟著你吧。”張九齡想了想道。

他對著王縉指了指李長安,笑道:“若是隻論治理?地方的本事,老?夫也未必比得上?她。”

張九齡在見過李長安治理?寧村之後,已經升起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感?慨。

李長安也不客氣,既然張九齡都覺得她做的好,那?她就%e4%ba%b2自帶著王縉以鍛煉他為由指使他乾活。

規培生,就是要了往死裡用嘛。

“你看此村如何?”李長安帶著王縉在寧村轉了兩圈。

沿途遇到的男女無論是黃發老?人還是垂髫小兒見到李長安後都十分尊敬的向?她打招呼,看的王縉眼中神采漣漣。

“阡陌交通,%e9%b8%a1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得,乃是人間?桃源。”王縉稱讚道。

他已經從旁人口中得知了這個村子是李長安實?際上?治理?出來的,%e4%ba%b2眼見過村子的繁榮之後,王縉更?是對李長安佩服的五體投地。

先前張九齡讓他跟著李長安學習治理?地方時,王縉心中是憂慮的,跟著公主學理?政?這能行嗎?

%e4%ba%b2眼見到寧村的繁榮和百姓對李長安的尊敬後,王縉才明白,原來張九齡那?句“老?夫未必比得上?她”並不是自謙之語。

李長安鄙夷地瞪了王縉一眼:“黃發垂髫,怡然自得,這是好事兒嗎?”

這還不是好事嗎?陶淵明文中的大治之世也就這樣了啊。

王縉疑惑心想。

“這些孩童年少時隻是瘋玩,長大後這些孩童又要如何謀生呢?你年幼時你的父母難道隻是讓你瘋玩嗎?”李長安道。

自然不是,莫說是像河東王氏這樣的世家大族,就是普通的耕讀之家也要在孩子年少時就教授他君子六藝。

王縉覺得自己理?解了李長安的意思:“公主的意思是應當設立學堂教授這些小兒學習聖賢之道?”

“也不對。”李長安搖搖頭。

這也不對?王縉目露疑惑。

李長安對自己人還是很?寬容的,對寧成和馮娘子,她講多了這兩個人也理?解不了,所以李長安隻需要對他們?下達命令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做就行。

對王縉這樣聰明有?學問的自己人,李長安就需要給他講明白為何要做這些事,這些事有?什麼用,要怎麼做這些事。

“這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就算是熟讀聖賢之道又有?何用呢?他們?難道能去長安考科舉嗎?”

李長安道:“他們?根本考不過自小有?名師教導的世家子弟。”

就算到了明清科舉製度完善之後,考科舉也不是人人都能考的,至少也得是寒門,寒門是什麼,寒門是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是庶族,不是百姓。

“要辦學堂,卻不是讀聖賢之道的學堂,而?是教授她們?謀生手段的學堂。”李長安循循善誘。

“先教他們?識字,能讀能寫就行。而?後在找專門的工匠教他們?不同的手藝,打鐵、木工、醫術、廚藝……這些才是他們?長大之後能夠謀生的手段。”

一項能謀生的技能才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最?需要的東西?,也是大唐日後強盛的根本,大唐不需要那?麼多的官員,大唐需要的是農夫,是鐵匠,是醫娘。

李長安需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所以她現在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人才。

王縉恍然大悟。

對於讓自家的孩子學門手藝這件事,寧村上?下人人舉手讚同。

甚至一向?吝嗇的大唐百姓們?這次主動找上?了李長安,各個都願意掏錢出來建村塾,隻求讓自己的孩子日後能進學校學一門手藝。

大唐百姓們?的觀念很?淳樸,有?手藝的匠人旱澇保收,不必像他們?這些種地的一樣收成全看老?天的臉色,就算以後他們?的兒女依然是種地,可有?一門手藝也能補貼家用,怎麼上?下來都百利而?無一害。

反正現在村子富裕了,家家戶戶都有?餘錢,地裡也有?省力的新農具,不缺孩子這個半大勞力,讓他們?去讀書也無妨。

當然主要是因?為學費便宜,家家戶戶都送孩子來,一對多的學費自然比一對一的學費便宜多了。

隻是礙於寧村孩子不算多,從六歲到十二歲所有?適宜年齡的男女孩加起來也就五十來個。

村塾目前也隻開?了三門課程,一門基礎識字課,一門木匠課還有?一門廚子課。

第36章

入了三月,寧村已經欣欣向榮。

村南有公塾,日日都有小兒誦書?聲,每日清晨,男男女女伴著孩童讀書聲背著農具到田地中勞作,村中的鹵味也賣的紅紅火火,如今已經不隻是在江陵城買了,她們開拓了新市場,馮娘子帶著幾個人守在?碼頭,將鹵味賣給過往的貨船。

江陵是水道運輸要塞之地,來往的商船無數,商人富貴,多願意花些小錢買點鹵味犒勞五臟廟。◎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李長安又帶著王縉去了另一村子,此村名為山前村,依山傍水,比起?寧村還要大一些?,共有九十六戶人家,四百二十七人。

山前村的百姓也曾受過李長安的恩惠,李長安在?上歲就已經將曲轅犁推行?到了整個漳縣,山前村自然也不例外。

而且山前村就挨著寧村,寧村這半年?來的變化他們是看?的清清楚楚,說不眼紅是不可能的,如今李長安這個小財神來自自己村子,他們歡迎還來不及呢。

沒人會跟錢過不去。

李長安一開始的想法是讓山前村種植甘蔗,她可以?出?資在?這一片地方建一個製糖作坊,作為上下遊產品的中間鏈接,讓幾個適宜種甘蔗的村子種製糖作物,而後製糖作坊收購甘蔗,雇傭本地的百姓製糖,再將製作出?的糖賣給?寧村和其他幾個未來也會使用大量糖製作貨物的村子。

實現種甘蔗製糖買糖製作糖類衍生貨物產業鏈,將漳縣發展成一個小型糖類產業區,提高全縣百姓的生活水平。

找適合種植甘蔗的田地頗為順利,山前村的許多戶人家都和寧村有%e4%ba%b2戚關係,或多或少都知?道李長安的本事,他們大部分人都願意拿出?一小部分田地來種植甘蔗。

總歸也就一家拿出?一兩畝地來種甘蔗先試試水,若是不成,其他幾十畝地也能供得上一家人吃喝。若是成了,明年?再多拿幾畝地來種甘蔗就是了。

隻是在?勘測田地是李長安還發現了意外之喜,山前村的田地中有一部分居然不是旱地而是水田,其中要種植的莊稼就是水稻。

此時最?普遍的農作物還是小麥,水稻雖然已經在?江南道廣泛種植了,可在?江南道之北還是不多見的。

不過漳縣還真的挺適合種水稻。

李長安帶著王縉騎馬將整個漳縣轉了一圈後得出?這個結論。

漳縣內有一條長江的小支流,這條小支流又分出?了數道更小的小河和小溪,在?漳縣的土地上,仿佛一張網狀血管,為漳縣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水流。

她又去找孟浩然要了縣衙庫房的鑰匙,帶著王縉將漳縣二?十年?內的天?災記錄都翻了一遍,漳縣這麼多條小河,居然二?十年?都沒發生過淹沒田地的災害,最?嚴重?的一次也就是十三年?前這一段長江泛濫,連帶著漳縣內這條小支流水位都抬高了半米,算不上什麼大災。

而後的幾日,李長安帶著王縉,連著孟浩然都一並拉了過來,一手拿著縣衙登記的田地薄冊,一手牽著馬,一點點走遍了漳縣下屬十七個村子和漳縣郊外,查看?田地情況。

漳縣是下縣,人口不滿兩千戶,荊州這個上州裡麵一共就三個下縣,漳縣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挨著江陵城的下縣。按理說,漳縣地理位置不錯,不應當隻是一個下縣。

如今李長安找到了漳縣人口為何這麼少的原因漳縣內的田地少,能養活的人口自然也就少。

小麥不喜潮濕,漳縣內河流太多,河勾著溪,溪連著潭,河邊十幾裡內的土地都不適合種小麥。

“不過倒是很適合種水稻。”李長安目光看?向孟浩然,疑惑問,“這麼適合開辟水田,難道前麵那麼多任縣令都沒有一個人願意開墾水田嗎?”

開墾荒地,這是政績啊。

孟浩然想了想:“許是他們都不知?道漳縣適合開墾水田吧。”

李長安一開始還不知?道孟浩然這話是什麼意思。

不過兩天?後她就知?道了。

本來李長安是來找孟浩然商量召集人手開墾水田一事,她去問過裴素,荊州氣候適合種中稻,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