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1 / 1)

甚是可愛。亦有梅樹,三月間花卻已殘,青梅細小結於枝頭,過得一二月,便可熟透。這玉泉山,又名覆盆子山,人道是這山無峰無尖,圓溜溜一個,恰似一個盆子倒覆——更有甚者,這山株株柴木竟一般高低,遠望直似一個光光的盆底兒,絲毫不見凹凸。山間多是栗木楠木櫟木女貞,偶有鬆杉,一般挺直。且見藤蔓,品名卻多,甚難分辨。山間時見兔兒鹿兒獐兒奔走玩耍,枝上亦不時蕩過幾隻猱猴兒。撥穀鳥兒直呼“撥穀撥穀”。山溪奔走流過,山泉極清,溪底砂石淨而無泥,蘭芽尚短,浸於溪邊。沿山徑上行,溪流愈緩,而岩礪愈多。

這暮春玉泉山,卻來了恁的一行人,一雙少年夫婦,攜了個十一二歲雙角小兒。那夫婦二人一身勁裝,男子黑衣打扮,婦人一身赤紅,腰間挎著一柄長劍。那小兒卻是行旅裝扮,背著個竹篾書箱。

三人行在山間,隻揀樵夫村人踩出的小路走,恰是沿溪而上。看神色,也行走了許久。尤見那男子,麵色煞白,腳步虛浮。那婦人見了丈夫這等神色,便鶯呼:“夫君,且稍事歇息如何”

婦人把與男子一個豹皮水囊,道:“夫君口渴,吃奴家豹囊裡水。”

那男子接過水囊,情勢渴極,汩汩喝下泰半。

小蛇卻在一旁頗不以為然,深山老林中有誰見得?不過是時辰到了,寒毒又發,解藥暫鎮罷了,何須這般作態。

大前日酉時過了,那婦人方才轉回,仍舊笑臉相迎,隻便叫他二人吃了炊餅,入夜自抱劍於牆角歇息。小蛇和觀察據了那床,一夜無夢。

%e9%b8%a1鳴剛過,那婦人送上爐餅、小酒。觀察說與小蛇道:“魔女叫吃甚麼,隻管吃,不吃便鎮那毒不住。”小蛇憶起那絲帕裹的炊餅,恍然當時已叫人下了毒。

卯時一刻,那婦人牽了兩匹肥驃,自帶了小蛇,觀察乘一匹,便往西而去,日行八十裡地,便是午間吃食,也是在馬背上——那婦人把與小蛇和觀察數塊麨兒,幾口水,自家卻不吃不喝。酉戌之間,天便全黑。卻在山野裡,那裡來的客舍。當夜胡亂在林子裡燃了一堆火,過了一夜,照舊幾口水,一張餅。

一日馬上,顛得小蛇七葷八素。也沒甚麼食欲。鋪了些乾草,胡亂在火邊睡熟了。

昨日照舊卯時剛過便行路。未時卻到了當陽。也不入城,徑往城西南去,直奔玉泉山。夜裡在山下老鄉家借宿一宵。今日仍是卯時剛過便光腳上山——馬兒卻留在老鄉家。

小蛇前番到荊湖北,入川前亦行經當陽夷陵一帶,也曾聽得庸醫道這玉泉山來曆。此山東周時便稱作“三楚名山”,山間終年雲霧繚繞,地下%e4%b9%b3窟暗生,仙鼠雪白,大如鴉(1)。此山有一寺,名曰玉泉寺。隋開皇間,天台宗智者禪師奏帝於此起寺,首開天台宗道場,智者在此宣講法華玄譯,摩訶止觀。後代有增建。嘉佑間,莊穆明肅皇後敕旨增修,乃更名“景德禪寺”,至樓者九,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然庸醫最著意乃是此山名茶仙人掌茶。唐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在金陵偶遇族侄玉泉僧中孚禪師,自他處得了一餅茶,此茶狀如掌,清新無比,較他茶彆有一番風味,乃命名仙人掌茶。此茶乃中孚禪師於玉泉寺自製。因此山有個珍珠泉,泉水噴湧如珠,彙成玉泉溪,溪畔多是%e4%b9%b3窟,常年浸著這溪邊礫石,山茶根柯竟生於那爛礪中。年年新茶初芽之際,這中孚禪師便采擷新芽,蒸,搗,捫,焙,穿,封,製成這扁如掌,香四溢的茶。

前番雖不曾見教,但凡識得庸醫的人,便知他先是個茶癡酒癲,再是個器癡,末了才是色癡。倘不是那日過當陽時聽得風聲道他要尋的那物事已在蜀中有人見到,隻怕腳程慢了便尋不著,況那時正值隆冬,茶猶未生芽,這才未上玉泉山,直入蜀地了。

昨日在老鄉家,老鄉道清明將至,寺中有個新茶試吃會,四方文人聞香而來,隻在這三四日間,攜家眷來這寺上布施,宿在這玉泉山腳下,便隻待這新茶會。

這數年隨庸醫東奔西走,新茶會卻也不曾少去。這新茶會,原不單單是試吃,卻是各人攜著各人的茶,到此間一發比鬥了,又稱“茗戰”。那庸醫原依著建陽的山水長成,打小便精熟此道,豈有不去之理?是以逢著茶會,他定然要去走一遭,鬥一鬥。先時自建陽來時,攜了個兔毫盞,此前到許昌,解觀察追得緊,竟叫沒了,故而前番見著那平林柴員外家的兔毫,必是要盜的。

雖不知那婦人說下錢塘是真也還是假,倘原要下錢塘,此番卻來當陽,定是對庸醫了若指掌。恁的看來,隻怕這婦人比之庸醫,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庸醫怕是插翅也難飛了。

那解觀察得飲解藥,便坐在石上稍運氣,將藥迫入十二經脈,寒熱交搏了一番,麵色青白數度,終稍轉紅潤。

小蛇慣於行走,%e8%85%bf腳自是不乏,然這幾日起的早了,卻是犯困。此時坐在石上,便打起盹兒來。半夢半醒之際,卻叫一聲兵刃相交驚起,著眼看時,那紅衣婦人和兩個人影纏鬥做一處。三把劍影交錯,直叫小蛇眼花繚亂,紅衣婦人以二當一,並不顯劣勢。再看那兩個青衣客,卻是那日船上的兩個兄弟。

解觀察兀自盤著%e8%85%bf兒在石上行氣,毒卻未消完。他這身寒毒,定要每日正午服下那婦人的解藥,行氣一刻,方鎮得住。倘過了午時不吃,到得申時便腹痛難忍,到時再服,須得行氣半個時辰方解——倘過了子時未服藥,則便肝腸寸斷而死。前幾日趕路,都擔各了時辰,如今氣越發沉滯,便是一刻鐘過了,並不得通每個%e7%a9%b4孔。

他見那二人劍法來頭,卻是蜀中青城一派。青城山在川西北寒高地,青城派門規甚嚴,鮮少在中原走動,倘不是去歲追趕吳茗,卻在襄陽吃了青城派暗算,解觀察也未曾識得甚麼青城劍法。到底是不入流招數,招內隻是藏暗,屢屢在正道變途,而襲人雙目,喉頭,脅下,下陰,頗不登大雅之堂。識得了,隻須這般防了,倒也無妨,不識得的,須吃幾招暗虧。

解觀察卻是不省得,這二人和去歲那人又不一般,武藝高明許多,隻怕又不知為了何事,來尋他的麻煩。卻和那婦人纏上了。

那婦人使的劍法解觀察卻不曾見過。此前隻屢屢見得那劍身微微出鞘的寒芒,此番劍身全出,卻是滿目白光,直刺人招子,倘遮眼看時,又透著隱隱血紅,甚是奇詭。那劍法本平常,也沒甚麼招數,隻是見招拆招。可怪便是,那婦人似是能看穿那二人劍路,每每隻先將劍格了來路。而身段極為柔韌,直似水蛇。

恰如此時,青衣客一前一後,直取婦人腎俞,%e4%b9%b3中,全無死角,那婦人卻將腰肢折下,劍身一晃,借格劍之勢翻身跳開,二人反手一劍削肩,一劍削足,料那婦人落不得地,誰知她竟能落在劍尖之上,一手卻刺向那削肩青衣客腕上,那人手一麻,棄了劍。婦人翻下劍尖,倒踢另一青衣客手中劍,那人竟拿捏不穩,那劍直直往解觀察處飛來。

作者有話要說:

(1)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e4%b9%b3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鴉,棲則倒懸,蓋飲%e4%b9%b3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e4%b9%b3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e5%90%9f播諸天。

玉泉山:如今宜昌當陽的玉泉山。具體怎樣,見文中描述。參考自百度百科,我沒有真的去過。古代四大名寺之一,天台宗道場首開之處~比較有名。話說回來,湖北很多名勝,都很酷,可惜沒能都去過。▲思▲兔▲文▲檔▲共▲享▲與▲線▲上▲閱▲讀▲

兔毫盞:福建建窯出產的黑釉盞。盞型是在日本又稱天目盞的那種,邊緣沒有弧度的。本來建窯並不是什麼非常有名的窯口,其他的瓷器也不是很出名。獨獨這個兔毫盞,因為鬥茶的興盛,是非常出名的。所謂的兔毫,就是在黑色的釉中,因為窯變,產生的細小如白色兔毫的花紋。是難求的珍品。北宋的鬥茶,到了仁宗年間,製茶中最高級的茶是白色的,因而用黑釉盞鬥茶,相得益彰。兔毫乃建陽窯口黑釉盞的珍品,所以尤其珍貴。

第9章 娘子(4)

解觀察稍稍側身,那劍便紮入身後栗木,深有數寸。

小蛇隻張了口,全不知言語。那婦人頃刻間製住二人,點了二人%e7%a9%b4道。長劍架住一人頸脖,笑著道:“不知二位師父竟有何事與奴家吩咐,直這般費周章?”

二人不答,麵露詭色。忽聞一聲呼哨,解觀察情知不對,小蛇四下張望之餘,竟見一隻白猿,抱了他的竹篾書箱,怪叫一聲,竄上高枝,晃蕩而去。

解觀察此時恰運過了氣,起身便朝白猿離去處掠去,倏忽不見人影。

“這便壞了!”小蛇叫聲苦,那庸醫針石器用丸散鹹在箱內,這番叫人盜去,怕是要撒潑作癡弄個翻天覆地了!

紅衣娘子將劍壓實了,壓出那青衣客頸前一條血痕,仍是笑道:“二位師父倘不肯直言,休怪奴家手中此劍不長眼了。”

那叫她架了脖子的青衣客哈哈笑道:“我二人既已得書箱,要殺要剮悉君尊便。”

紅衣娘子卻道:“奴家聽聞青城一派門規甚嚴,當今門主乃上代門主白燕三第三個徒兒,他大師兄二師兄卻是前年莫名急病死了。如今這個門主,人道是‘小肉雷’餘巒,隻言他恰似酷吏來紹,有令不承,或不快意,待門下動輒刀槍相向,甚或生錘致死,甚或炮烙致死,可有此事?”

青衣客互視,神色甚惶恐。那未被架住的一人喝道:“休得胡言亂語,門主大人英明俊傑,豈有此事!”

紅衣娘子笑道:“奴家亦曾聽聞年來青城派四處動作,青城派素來孤高,不愛行跡中原,不知此番卻是為了何事?”

青衣客咬牙:“魔女不須多言!給我弟兄二人一個痛快!”

紅衣娘子搖搖頭,道:“二位師父卻大段癡傻了。不說與奴聽時,便是定然要死;說與奴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