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1 / 1)

人攔下。王修晉也跟著攔住大哥,在古代,男人是不能進產房的,原因是什麼,王修晉說不清楚,也沒研究過,估計這輩子不太可能有機會細究。王修晉攔住大哥,倒不是因為古代的禮數,而是他怕古人生孩子的血腥把大哥嚇得以後不行了。

大夫落後幾步進到院子,身後還跟著醫童。大夫對王家人的感觀不錯,在城裡,婦人產子都沒有請大夫的,一般是在出了什麼事之後,才想去請大夫,一來一回的必是耽誤時間。若出了事,請理的倒還好,不會把罪過怪到大夫的頭上,就怕遇到不講理的,質疑行醫水平還是輕的,重的,直接威脅生命。

沒一會兒,房門打開,一名丫頭出來請大夫進去診脈,大夫進去的時候並沒有帶著醫童,而是獨自進去,沒多久便出來,隻說夫人身體不錯。沒一會兒產婆出來要熱水和麵條。王修柏上前詢問,產婆笑著回話,“胎位很正,隻是夫人是頭胎,需要的時候會久一些。”

聽到產婆的話,大家都鬆了口氣,沒一會兒麵條送了進去,是用%e9%b8%a1湯煮的,一大碗的%e9%b8%a1湯帶著麵條,王春氏全都吃的乾淨,雖是腹疼難忍,卻也聽婆婆和產婆的話,吃飽了有力氣生孩子。產婆看著光了碗的麵條,哭笑不得。

院子裡的人走來走去,就等著能從屋裡聽到嬰兒的啼哭聲,奈何房子建得好,彆說孩子的哭聲,便是王春氏疼痛難忍的叫聲都未傳出,又等了一個時辰,產婆的一臉笑意的出來,直道恭喜,“恭喜主家,頭胎順得很,是個大胖小子。”

王春氏一舉得男,聽到產婆道喜的聲音後,便暈睡了過去。產婆幫忙清理著屋子,大夫再一次被請進了產房,給診了脈,又由王修晉提意給剛出生的孩子看診,得出母子身子都很好的結論。王家送上大荷包,又送上紅皮的%e9%b8%a1蛋,才由仆人架車將人送走。管家帶著仆人在村裡每家每戶的送%e9%b8%a1蛋,沒一會兒全村的人都知道縣令得了個兒子。

原本想到家裡來道喜,管家得了令,出來時便說,主家會在孩子滿月時,在村中擺流水席,請大家喝滿月酒。王村一些想要討好王修晉的人,心裡盤著小算盤。村裡的人還不知王修晉未來的另一半是個男人,若是知道,怕是村裡傳遍了風言風語。

王渙之在新立的族譜裡新列了字輩,與舊王氏全然不同,已有名的,便依照以前,新生兒便按著新的字輩排下去,王修柏的兒子這輩便是“智”名字,王渙之已經想好……王智淵。

王智淵小朋友從還沒出生開始,就受到了一家人的喜愛,出生後更是得到了一家人的愛護。王智淵小朋友從啼哭落地,到蹣跚學步,再到咿咿呀呀說語,能跑能跳,可以說陪伴他時間最長的,除了王春氏之外,就數王修晉了,兩人也十分%e4%ba%b2近,但是王智淵小朋友不怕板著臉喜歡打人手拍的祖父,也不怕會打他%e5%b1%81%e5%b1%81的父%e4%ba%b2,就怕王修晉瞪眼,隻要王修晉一個瞪眼,王智淵立刻從討人嫌化身為乖寶寶,變得那叫一個快,讓原本被他惹得氣到不行的長輩,直接哭笑不得。

王修晉倒是覺得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淘氣一點兒沒什麼,隻要不犯原則上的錯誤,都可以原諒。王智淵打小就知道如何討好人,惹人生氣了之後,便會過去抱抱%e4%ba%b2%e4%ba%b2,要麼就是拱手作揖,王修柏每每見著便說兒子跟人精似的,還不等話落,就會得到王老爺王夫人的指責,王修柏相當的無奈。

家中有了個小娃娃,日子就跟飛似的,轉眼就到了王琇芸談婚論嫁的年紀。

☆、第117章 一一七

王村裡近來最惹人矚目的事就是王先生家的長女到了出嫁的年齡,從兩年前,王先生就沒有斷過媒婆,隻是王夫人沒一個相中的,王修晉更是每聽到一個媒婆介紹的人後,便去尋人去查看。媒婆介紹的人不是有了功名的書生,便是城中富戶家嫡子,倒也好查訪。查訪了一大圈,王修晉把梧縣周邊的幾個縣城的富戶全都認識了個遍,好的人選自然有,不過結合家境,就不是那麼合適了。王家為王琇芸的婚事操碎了心,就想給王琇芸尋個可靠的人。

王琇芸對婚事心中總有不安,雖說她對父%e4%ba%b2有著種種的看法,可有一點不得不認同,父%e4%ba%b2待母%e4%ba%b2是一心一意,而大哥也是如此,她自然也想尋個能對她一心一意的人,可這樣的人並不好遇。其實她應該知足,在梧縣,乃至湘城,有大哥和弟弟在,不論她嫁給誰,進了誰家的門,對方必是對她上心,公婆不敢欺辱她,便是她像大嫂那般進門頭一年沒有懷上孩子,公婆便是不滿也不敢言語,她應該是知足的。

這幾年,王家糧鋪發展的很穩定,湘城下所屬的縣城都有糧鋪的分鋪,頭一年會小虧一些,第二年便會扭虧為盈。除了糧鋪之外,王修晉每天收到的紅利也不少,雜貨鋪裡製冰的紅利,花生油工坊的紅利等等。很多工坊的東家都到花生油工坊的銷售處取經,見到王修晉時,沒有一人敢小瞧,這個還未成年的少年,而王修晉算是在整個湘城的商業方麵站穩了腳。也因此,當知道王修晉的長姐到了適婚的年紀,很多人趨之若鶩。小小年紀便能積累如此大筆財富,沒有一絲張揚,也沒有變得輕浮,日後必成大事。和這樣的人攀上關係,對自家也有極大的益處。

王修晉清楚來提%e4%ba%b2的人中,大部分是衝著他的名頭過來,這些年他給長姐存的嫁妝也不少,每個縣城至少一間鋪子,湘城三間鋪子,一處宅子,京城一處宅子,單單是這些,便足以讓窮人變成富戶。除此之外,金銀首飾,上等木材打製的十件家具,綾羅綢緞,真絲繡線,陪嫁的仆人。給王琇芸的,遠超於當初迎娶春氏的采禮。

王家還沒給王琇芸尋到適合的人選,一道聖旨直接攪亂王家原本的打算,王家已經想要給王琇芸尋個平常的人家,日後過著安穩的日子,哪想皇上下了一道聖旨,收王琇芸為義女,不日進京行冊封之禮。聖旨一下,彆說是梧縣,整個湘城都亂了,很多人後悔得直拍大%e8%85%bf,怎麼沒早些把婚事訂下。

相較外麵拍大%e8%85%bf的,捶%e8%83%b8的,王家卻是愁雲一片,王修晉和王修柏坐在父%e4%ba%b2的書房裡,聖旨已下,肯定不能改變,他們需要測皇上的用意,還有最近有沒有和其他地方有沒有通婚的意思。王修晉經常和京城的趙四和李菻善通信,而王修柏雖是小小的縣令,對朝廷裡的事,就算不全然清楚,但也能猜到幾分。而被村民尊以“先生”相稱的王渙之也常收到京中的信,信都以明黃布包著,寫信之人便不言而喻。

京中的文臣,史官,翰林,言官,對皇帝給王渙之寫信的事一清二楚,沒有一人敢跳出來反對,也找不到反對的理由,現如今的皇帝可不好惹,便是此次皇帝要收王琇芸為義女的事,便沒跟任何的提過,聖旨下了,文武百官才知道。有人想要站出來反對,被交好的人攔住。現下若是出去反對,皇上肯定會回以君無戲言,誰敢讓皇上收回成命。

父子三人在書房裡說了半天,彆看王渙之遠離朝堂,但分析起朝中之事還是頭頭是道。小兒與四皇子走得近,長子便被會視為四皇子一脈,即便隻是個縣令。在外人看來將軍府與王家是一條繩上,雖然王渙之不願意承認兩家的%e4%ba%b2事,但外人是不知的,且李菻善是皇上%e4%ba%b2點跟隨四皇子。

四皇子大婚之時,迎取了太子太傅之女,皇上屬意誰便不言而喻。四皇子雖憨,但一心為百姓辦實事,邊關遷民一事便能看出。遷民結束之後,又立刻在那邊建了花生油廠,廣招傷兵,此舉更是獲得士兵的認可,民心,軍心全都抓住,可謂是傻人有傻福,而在所有的皇子中,隻有這位已有了後代,還是嫡子,雖說在繈褓中,但這是皇上第一個嫡孫。從皇上寫來的信中,能看出對嫡孫十分喜愛。不過王渙之卻嗤之以鼻,再可愛的娃娃,也沒有他孫子好。Ψ思Ψ兔Ψ網Ψ文Ψ檔Ψ共Ψ享Ψ與Ψ在Ψ線Ψ閱Ψ讀Ψ

認王琇芸為義女,皇上大概是想要為四皇子再加上什麼砝碼,同時也讓王家對皇室更忠心。對於彆人來講被皇上收為義女是無尚的榮耀,但對王修晉來講,卻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他覺得姐姐是因為他而淪為政治犧牲品,王修晉為長姐覺得惋惜,更是後抱趙四的大%e8%85%bf,如果沒跟趙四走得近,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事,糧鋪發展的可能會慢一些,他不會有現在這麼多富有,但至少長姐會獲得平凡幸福的婚姻。

“皇上隻有兩位公主,都不足十歲,想要指婚也早了些。”王修柏對皇上收妹妹為義女的事,也沒多高興,但事已成定局。

“收誰不好,怎麼偏偏是長姐。”王修晉嘀咕的抱怨,然後便被父%e4%ba%b2拿戒尺打了一下,王修晉撇了下嘴,沒再言語。

“修晉陪著琇芸進京。”王渙之做了決定,“若對方不是良人,你跟李家的那個說說,揍也得把他揍成良人。”王渙之不重視女兒,卻也不希望女兒的婚事不順。

王修晉點頭,他也正有此意,給長姐千挑萬選還沒定下來,卻被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毛小子占了便宜,哪有那麼好的事。父%e4%ba%b2、兄長談過之後,王修晉便帶著王琇芸出發進京。

進京的路,王琇芸是第二次走,第一次是回鄉,第二次是進京,上一次一路坎坷,這一次卻是有官兵護送,一路順利,讓王琇芸十分的茫然,更添了對權利的向往,手握成拳,隨後又慢慢的鬆開,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她清楚皇上收她做義女,並不是因為她有多出色,而是因為父%e4%ba%b2和弟弟,而父%e4%ba%b2和弟弟之間,怕是弟弟占得更多,想到弟弟給她塞的銀票,還有地契,王琇芸心裡微微的發酸。

她記不得對弟弟有多少愛護,但弟弟待她卻是十分的愛護,好的東西,有趣的玩意,隻要弟弟覺得好的,都會給她帶,便是大嫂進門之後,麵上給的都一樣,私下裡弟弟給她的絕對比大嫂多,弟弟常說,要給她存嫁妝,待出嫁時,定是最風光的。自打有人上門給她說%e4%ba%b2,弟弟便說要給她尋個好人家,若是尋不到,便招個上門女婿,就是父%e4%ba%b2不同意,他也要說得父%e4%ba%b2點頭,定讓她過得幸福,不受一點委屈。

王琇芸的眼眶泛著紅,已經含滿了淚水,她不知道進宮之後,等待她的將是什麼,更不知以後將要嫁給什麼樣的人,對未來很茫然,不過她要堅強,便是不為了王家,也要為了弟弟以後過好日子,不能讓弟弟忙著家業的同時,還要為她操心。

進京的路十分的順利,抵達京城,趙四帶著李菻善在城門口等候多日,原本隻有李菻善一人在等,趙四回京之後聽說王修晉要進京,也跟著過來等,便是夫人回娘家,他也隻是送一趟,接一趟,並未在嶽家久留。說到嶽家,趙四心氣不順,雖沒有明麵上表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