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1 / 1)

受不了,壽命都會減短。

接下來幾天就是緊張的複習,顧青雲一直閉門讀書。

四月二十一日,終於到了殿試的日子。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的一級,也是最後一場科考,地點也在那天複試的保和殿。且殿試隻考策論題,時間隻有一天,到了下午就要交卷。

為了以防在皇宮上廁所,顧青雲早上都不敢多喝水,不敢吃蔥、蒜等味道重的食物,早餐隻敢吃七分飽,還吃了有縮尿之功的白果。

他和方仁霄一起出去的時候,連氏和簡薇在他們身後一直看著,力圖表現得不緊張。

到達皇宮外,兩人就分開,六部不在皇宮內辦公,方仁霄還得繼續走。

“青雲,放心考,最差也會是同進士,沒什麼的。”方仁霄安慰他後這才晃悠悠走了。

顧青雲其實不算很緊張,但被氣氛感染,變得有點緊張了。

此時皇宮外已經有貢士在等候,大家都是各自相熟的湊在一起,幾乎所有的人都早到了,大家不敢踩著時間點來。

顧青雲特意注意一下龐喜林,他此時已經來了,此人容貌普通,腦袋比常人大一點,身高中等,身材適中,但整個人看起來精神非常好,和他們穿著統一的衣衫,人顯得文雅大方,沒有傳說中的小家子氣。

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讀久的人,隻要不是書呆子,氣質都不錯,和普通老百姓站在一起,氣質完全不一樣,一眼就能認出來。

終於,進場的時間到了。他們在宦官的指引下,自黎明開始進入,曆經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後終於來到屬於自己的書案,開始考試。

剛才當顧青雲跪下,口中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時,他的心情非常激動,沒想到他這麼快就能見到一國的統治者,古代的皇帝。

隻可惜不能抬頭看。

“平身。”當時皇帝低沉厚重的聲音傳來,可能是因為有皇帝光環在,顧青雲隻覺得很是威嚴。

大家這才站起來,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考試了,皇帝要接著去上早朝,隻有等下朝後才來這裡。

畢竟和國家大事相比,他們的殿試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特彆是他們要考一天,總不能讓皇帝在這裡坐一天看著他們吧?

二百三十名貢士坐在一起就是一大片,他們考試的書桌和現代的類似,中間隻留一條道讓人通過,可以讓人一覽無遺。

周圍有禦林軍在看守,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人敢作弊,你抖一下腳彆人都可以看到。

等試卷終於發下來時,顧青雲開始審題,題目隻有一道策論題,題長有兩百多字,要求他們寫兩千字左右的策論。

顧青雲趕緊看題目,內容是:“朕恪謹繼述,於茲有年。然猶田裡未皆給足,風俗未底刑措。……何其效之未臻歟?抑彆有其道歟?”

看到這個題目,顧青雲心裡一緊,這題目的意思是說,我繼承祖宗治國之傳統已有數年,國家還未能完全強盛,為何國家不能達到大治?還有沒有彆的治國之策?

鬱悶,這種題目不算奇,他們這些人隨便可以說出一堆治國之策來,可要寫出水平,不能誇誇其談就比較難了,沒有點新意或乾貨怎麼能%e8%84%b1穎而出?試題的範圍這麼寬泛,怎麼才能有所側重?他看過以前的殿試題目,那些題目都隻是說某一方麵的或對某一件事發表看法的。

顧青雲開始磨墨,心中暗自打腹稿。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麵都可以寫,可這些他知道的,朝中大臣和皇帝肯定也知道,他能厲害過他們嗎?不可能!沒有新意怎麼行?靠文采取勝?很難。

抬頭不經意看了前麵的人一眼,大家都沒有開始動筆。

作者有話要說:  祝大家元旦愉快!

有讀者調皮,用我的筆名在文下留言,大家要仔細鑒彆,哈哈o(╯□╰)o

☆、第93章 策論

夏朝現在才建國不到三十年,國力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好轉,人心思定,根據他看過的史書,相信隻要後麵的皇帝不亂搞,到建國五十年後應該會有個盛世的,國力達到頂峰。

難不成現在皇帝就想一口吃成個胖子?皇帝看起來很心急啊。

顧青雲腦海裡閃過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改革辦法,可現在夏朝還沒有到需要改革的那一步,他也沒有勇氣和智慧去進行改革,所以這些有“新意”的內容都不能寫。

提高商人地位和工匠地位?商人地位現在已經算高了,而且在古代經濟不發達重農抑商是正確的。至於提高工匠地位這個的確可以有。

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土地上,勸農桑興教育,隻有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比如紡織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效率會提高,為了利潤,需要的工人越來越多,農民就會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這才叫“解放生產力”。紡織又需要很多女工,到時女性會出來做工,有了家庭收入,在家中的地位也會跟著提高。

到時你就想把她們關在家裡不出來,資本也不會答應……

一炷香的功夫,顧青雲把墨磨好後,心裡就閃過各種各樣的念頭。他覺得自己唯一比彆人好的地方在於,他曾經在一個資訊異常發達的地方生活過的,容易知道一些高屋建瓴的知識,隻是要把它們改成這個時代的人容易接受的內容,需要他慢慢琢磨。

不知為何,顧青雲很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出格,即使這個朝代不因言獲罪,不會大搞文字獄,他仍舊會害怕。

他們的位置是按照會試的成績坐的,一排十個人,顧青雲的位置在最後一排,前麵都是考生,他們之中已經有人開始動筆了。

他沒往左右看去,雖說這個距離他看不見彆人的卷子,可他怕被那些虎視眈眈的軍士說他作弊。

不看彆人,他開始在草稿紙上把自己的想法列出來。想來想去,顧青雲先述說曆朝曆代為何都是開國時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到了幾百年甚至幾十年就會滅亡,皇朝不斷輪回的原因。

皇帝昏庸,權臣奪位、黨爭、禍起蕭牆、內耗、土地兼並等等都是朝代滅亡的原因,但終歸到底還是農民的問題。

從古到今,這個國家都是一個農耕民族,國家的強盛取決於中央集權程度,取決於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程度,隻要能直接控製儘可能多的農民,這個國家就可以繼續存在下去。

而對於農民來說,隻要能養活自己,能溫飽,就能繼續活下去,農民失去土地,很有可能會變成流賊,或成為當地豪紳的隱戶,國家就直接失去對農民的控製,失去土地的農民一多,國家就會亂起來。

所以控製農民關鍵在於培養儘可能多的官吏,直接下到鄉間,總體來說就是興教育勸農桑。這些內容顧青雲沒有寫太多,儘量用最精簡的詞組寫出來。

接下來顧青雲就開始寫人口是不斷增多的,可是國家的土地是恒定的,為了讓增加的人口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國家就應該去尋找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在陸地,他們的範圍已經夠大了,北方的遊牧民族現在被他們打怕,可以更進一步去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把內陸的失地農民用優惠的政策吸引到北方的草原,養牛羊馬也是一條出路。①思①兔①在①線①閱①讀①

顧青雲接著就提出自己的海上發展戰略,認為帝國應該從海上發展,外麵還有更廣闊的田地,足以找到可以耕種的土地,此外,海上還有豐富的魚肉資源。

其實還有什麼石油資源,可惜這些不能寫出來,隻能寫魚肉了。

他提起前朝時期,當時的統治者派太監下西洋的事件,當時因為前朝麵臨極為嚴峻的邊防壓力,重點都在邊防上,國家重農輕商,將所有的物資征集起來,囤積在倉庫,剩餘產品很少能作為商品流通,所以下西洋缺少必要的商品支撐,加上前朝的手工業、商品交換較之南宋要大為遜色,航海獲得的利益不多。

一旦他們帶回來的利潤不夠多,滿足不了人們的期望,航海就隻能攔腰斬斷,其航海人員所獲得的珍貴資料也被當時有曆史局限性的官員直接銷毀。

顧青雲當初讀書讀到這一段時,想起平行時空的明朝也是如此,讓後人大為心痛和遺憾。

三年前的會試題目就出現過解除海禁的內容,國家在打擊海盜後,好像沒有明顯的動作,隻知道東南沿海一帶百姓出海已經沒有人攔截,看來國家是采取默許的態度,暫時沒有更大的動作。

寫到這裡,顧青雲見硯台沒有墨水了,就加了些清水繼續磨墨,看了看角落放置的五輪沙漏,時間還早,沒到午時,繼續寫。

要想商品豐富能出海貿易,隻能靠工匠對目前的各種生產工具進行革新,顧青雲提到水車、牛、犁田的工具、紡織的工具等,先進的生產工具才能節約時間,節省人力,所以就需要提升工匠的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簡而言之就是發展科技。

貌似自己寫的都是老生常談,會不會太沒有新意了?

顧青雲說這些的時候知道會有文人看他不順眼,不過他覺得這點沒什麼,最多是說說而已,動不了他,畢竟更激進的言論都曾經出現過。

在市井中和彆人聊天時,顧青雲早就明白哪些線可以踩哪些紅線不能動了。

把這些都寫在草稿紙後,顧青雲就開始寫自己的乾貨了。他認為前麵的朝代太缺乏海權觀念,大家關注的重心一直都在大陸上,缺乏對海洋戰略價值的重視,沒有重視製海權。此外,就是自以為是□□上國,沒有了解清楚外麵的世界就直接把其他國家當作蠻夷,沉醉在這種危險的世界中心地位。

顧青雲此時就用事例佐證,說他曾經在很多城市和外國人交談過,他們有些是意外流落在這裡回不去的,有些是前朝遺留下來的,他們來自各個國家,有些實力也非常強大。

在這裡,顧青雲首先提出了海權的概念,指出人類在海上的機動性超過了陸地,比如從京城到他的家鄉,乘坐海船時間就短了一半。

中央政令能在越短的時間到達,那能控製的地方越多。而商船隊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基礎,他認為想要控製海權,就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海軍還必須積極出擊,不能消極防禦。

寫到這裡,想到萬一以後自己的國家能在海上肆無忌憚橫行的樣子,顧青雲就一陣激動,臉上都覺得一陣陣發熱。

他深吸一口氣,漸漸平靜下來,繼續寫。

什麼海上力量決定國家力量,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