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頁(1 / 1)

做宣傳,還是吸引了不少人關注這部影片,特彆是那些娜塔莉、斯嘉麗和蓋爾加多的鐵杆粉絲,紛紛進入影院。

首周三天,《黑天鵝》完全超出了瑞恩和娜塔莉的預估,在二十家獨立院線當中拿到了179萬美元,單館成績高達接近9萬美元,對於一部主打驚悚和文藝的影片來說,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同樣,影片在北美獲得了一片讚譽,但與歐洲針對娜塔莉作為導演的那一麵不同,北美媒體讚揚的重點則放在了她的表演上。

“影片張力十足,神秘而又引人入勝,而娜塔莉波特曼大放異彩的精湛演技使其從一線女演員的行列一躍成為一名超級巨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很可能為自己捧回數座獎杯。”

——《名利場》

即便現在才九月份,但北美頒獎季的公關戰其實已經可以打響了。

“通過她的演出……你能夠感受到波特曼勇敢地走出了她已駕輕就熟的領域,轉而詮釋了一位逐漸地失去自我審視目光的角色。這對於一個演員而言是十分勇氣可嘉的嘗試,當然她也成功了。”

——《紐約時報》

“娜塔莉波特曼以瘦骨嶙峋的身體、蒼白的臉、驚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詮釋了那個清教徒般的舞者妮娜。”

——《洛杉磯時報》

“整部電影圍繞娜塔麗波特曼展開,絕對稱得上是英雄般的表演,不瘋魔不成魔,一個偉大的演員就此誕生!”

——雅虎娛樂

來自迪士尼旗下的媒體,更是不遺餘力的為娜塔莉宣傳,其中——《黑天鵝》中的精湛表現,使娜塔莉徹底完成了蛻變——這樣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

不說娜塔莉,就是作為女二號的斯嘉麗都收獲了一片讚語,“作為波特曼的完美對手,同樣柔軟而黑暗,但相比波特曼天真雙眸裡透露出的恐懼,斯嘉麗約翰遜不遑多讓,與波特曼相互輝映。”

至於瑞恩和蓋爾加多,則自動被媒體忽略了……

完全可以這樣說,北美相當多主流媒體特彆是好萊塢,迫不及待地排著隊高唱一首叫做娜塔莉波特曼的讚歌。

這些除去瑞恩的影響力外,還有很多來自娜塔莉自身的原因。

每一個時代,好萊塢總會推出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明星,以此彰顯這個圈子的繁華和榮耀,也吸引更多年輕的女孩,如同飛蛾撲火一般,一往無回的衝入這個圈子中。

如果說上一個時代是以妮可和茱莉亞羅伯茨為代表,那新生代中還有比娜塔莉更為合適的人選嗎?

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兼具導演和表演兩大才華,嚴格自律的生活方式,背後擁有的支持力量,還有那正統的猶太人身份等等。

這些都是跟她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女星所不具備的優勢。

在好萊塢的大本營北美,哪怕是不喜歡《黑天鵝》這種類型和題材的電影的人,也大多認可娜塔莉在影片中的表演。

“故事比較老套,缺乏新意;而且少有深入的發掘。但對氣氛、精神的把握十足,鏡頭非常緊張、細碎、漂亮。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很出色,即便她看起來更像是白天鵝。”

“不太喜歡《黑天鵝》這部影片,後麵的心理驚悚部分其實做得比較牽強,人格和精神分裂似乎是所有文藝電影自圓其說的利器,不過娜塔莉的表演真的很好,值得一座小金人。”

這部影片的題材相對來說畢竟小眾,有些人不喜歡很正常,這些人所說的大多中肯,不像某些人一樣,總是為了攻擊而攻擊。

“《黑天鵝》根本就是亂七八糟,是掛著藝術名義的垃圾,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華而不實,作為一個演員她投機取巧,很不靠譜。”

瑞恩和娜塔莉剛剛從網絡上看到大衛登比的這篇影評,紐約那邊就傳來了關於他的更為勁爆的消息。

大衛登比,美國最著名最大牌的影評人之一,此前一直是《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而就在這個月,為《紐約時報》效力了31年之後,於昨天正式被老東家解聘——這一事件頓時超過了他的影評,成為了整個好萊乃至全美的一樁熱門話題。

而包括羅傑艾伯特在內的美國影評人集體出聲,紛紛怒斥《紐約時報》的冷血行為,全力聲援大衛登比。

羅傑艾伯特甚至在自己的博客裡對《紐約時報》撂下狠話,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訂閱《紐約時報》,今年已訂的也將退訂……

幸好,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沒有號召彆人退訂,否則又是一場巨大的風波在等著他。

其實這無可厚非,《紐約時報》就是一家商業報紙,當影評人不再具備吸引力後,解聘他們的事情再自然不過了。

影評人的集體聲討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必然擔心這會如同瑞恩當年所做的一樣,成為影評人更加邊緣化的開端。

麵對羅傑艾伯特的狠話,《紐約時報》毫不客氣的給予了回應——不想誇張,但影評人的世界構造已經崩塌了!

隨後,《綜藝》雜誌與大牌影評人托德麥卡錫解約,《好萊塢報道》也停止了與另一個知名影評人的合作……

(真實事件——因為影響力急劇下滑,2010年左右,包括《綜藝》等眾多媒體解除了與很多影評人之間的合約。)

第七百七十四章學院主席和黑天鵝

好萊塢擁有完整的電影工業體係,一個產業體係,每個職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由這個工業體係決定,這是最基本的產業資源調配問題。

職業影評人本身就是電影工業產業體係中的一環,現在與過去最大的變化,無非就是地位的改變。

往前推十幾二十年乃至三十年,處於職業影評人頂端的那些知名影評人,說他們的影評直接關係到一部影片的成敗甚至是生死都不為過,那是一個知名影評人呼風喚雨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就連芝加哥這樣的大都市,都拿出一條路用羅傑艾伯特的名字來命名。

為了商業利益,好萊塢的製片和發行公司,自然會與他們處好關係;為了得到好評,好萊塢的大牌影星們在他們麵前有時也要低頭。

同樣,他們有相當一部分收入就來自好萊塢。

詹金斯影業剛剛起步時,這一塊業務由朱麗斯斯圖爾特負責,每一次試片會不但要為影評人提供往返程機票和三星級以上酒店的住宿,還要準備精致的禮品,並且根據每個影評人的地位,進行利益交換或者利益輸出。

比如,知名影評人除去供稿的媒體提供的稿酬外,好萊塢的公司還會根據對方影評的長短和對影片的讚譽度,送上往往遠比稿酬要多的一份酬勞。

當然,這筆公關費用也可以省下來,不過下一部影片的專業口碑……

雖然大洋兩岸的電影業有著眾多區彆,但在公關費用方麵,其實還是有共通之處的。

說白了,在網絡還沒有興起的時代,這些傳統影評人一定程度上就相當於現在的網絡水軍,隻是要獨立和高級很多。

開放式的網絡和主體觀影人群的更新換代,可以說是造成職業影評人地位急劇下降的最大原因。

從現在的好萊塢六大廠牌再到任意一個小型的電影工作室。沒有人喜歡這些趴在自己背上吸血,還時不時就會對自己冷嘲熱諷的吸血鬼。

所以,當瑞恩擁有了迪士尼這個龐大的平台,又停止了與絕大多數職業影評人的合作,旗下的商業大製作還在他們的攻擊中繼續大賣時,好萊塢與職業影評人之間,已經出現了一道無法彌補的鴻溝。

後麵的一切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

影響不到作為市場主流的新生代觀影群體,又不被好萊塢六大廠牌待見,寫出的專業影評缺乏關注,各個媒體平台與他們解約可以說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便現在不出現,未來依然會發生。

不要說職業影評人,就連上個世紀影響力巨大的電影雜誌,如今都到了死亡的邊緣,

著名的《首映》雜誌上半年停刊後,全美幾乎已經沒有大眾化的電影期刊了,而行業性更強的《好萊塢報道》和《綜藝》,日子一樣不好過。+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毫不誇張的說,影評人這個職業已經被整個電影產業徹底邊緣化了。

不過。瑞恩清楚影評人不會消失,未來必然是一個大眾參與乃至‘人人都是影評人’的時代,這樣的時代也不可能再出現影響力極大的知名影評人。

像大衛登比、托德麥卡錫和羅傑艾伯特這批影評人,隻能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當然。現在的影評人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用。

比如他們的評論,從一定程度上,還能影響到那些以老頭子為核心組成的學院評委。

這也是迪士尼還在資助少數幾個大洛杉磯地區的影評人的主要原因。

同樣,這批經曆過所謂黃金年代的老頭子。與一些老牌影評人還是有點交情的,也不想這個行業徹底的消融。

比如,好萊塢眾所周知。現在學院的輪值主席弗蘭克皮爾森和托德麥卡錫就是幾十年的一對好基友。

在《綜藝》《紐約客》《紐約時報》等平麵媒體紛紛與旗下的影評人解約後,現任學院主席弗蘭克皮爾森從正在度假的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專門飛來了威尼斯。

橢圓形的大廳曲線優美,整個大廳無一根立柱,視野開闊;金色的裝飾、棕紅色的地毯,無聲地詮釋‘低調的奢華’,二十英尺高的頂棚上,是一盞盞明亮的意大利式吊燈。

吊燈的下麵,十多張橡木圓桌寬鬆的排成了兩排,穿著正裝的侍應生們在其中來回穿梭,為來賓送上一道道精雕細做而又精致美味的意大利菜肴。

這是瑞恩以正式晚宴的方式舉辦的一個派對,也是《黑天鵝》的公關行動之一。

換句話來說,這也是一個交際派對,大部分來賓都是淺嘗輒止,很快就放下了刀叉。

看了看身邊,瑞恩正與學院主席弗蘭克皮爾森低聲說著什麼,娜塔莉端起酒杯站了起來,這是為她舉行的派對,她這個女主人自然少不了交際應酬。

她能說多門語言,雖然談上不上流暢精通,但簡單的問候致意卻不是問題,帶著令人如沐春風的笑容,娜塔莉在餐桌間來回遊走,與一個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客人交談。

偶爾她還會回頭去看主桌那邊,瑞恩始終在跟那幾個來自好萊塢的老頭子說話。

輕輕歎了口氣,娜塔莉清楚,在瑞恩心中,奧斯卡比威尼斯電影節重要太多了,他優先保證的肯定是奧斯卡小金人。

當然,她自己也是這麼想的。

“嗨,喬治。”

同喬治克魯尼碰過酒杯,娜塔莉輕輕抿了口紅酒,“沒想到能在這裡見到你。”

“我正在意大利度假。”

喬治克魯尼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