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頁(1 / 1)

無蹤,《阿爾戈》拉開了大幕。

“這是波斯帝國,今天被稱為伊朗,2500年前開始,一個接一個的國王統治著這片土地,國王被稱為沙阿。1950年伊朗人民選舉了穆罕默德莫沙德哈——一個非宗教的民主主義者——當總理,他把英美控製的伊朗石油國有化,把伊朗的石油歸還給伊朗人民……”

“但在1953年英美兩國安排了一場政變,罷免了莫沙德哈,並安排禮薩巴列維成為沙阿。這位年輕的沙阿揮金如土,他的妻子用牛奶浸浴,而他的午餐是由協和飛機從巴黎空運而來,伊朗人民卻在挨餓。沙阿用殘忍的內部警察維持他的權力,一個標誌著酷刑和恐怖的時代就這樣開始了。”

“接著他宣揚伊朗西方化,激怒了那些宗教保守派的人,1979伊朗人民推翻了沙阿,流放的神職人員阿亞圖拉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回國統治伊朗。接著這個國家經曆了肅清、敢死隊,陷入一片混亂,即將被癌症奪去生命的沙阿在美國找到了政治庇護,伊朗人民在大使館外遊行,要求美國交出沙阿,他們要審判他,吊死他。”

搭配著插畫和影像資料,影片以旁白的方式,快速而又簡潔的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狂熱的伊朗人在美國大使館前發動了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連續多日的活動以及某些人幕後的縱容暗示,終於發生了國際外交史上令人瞠目結%e8%88%8c的一幕。

那些霍梅尼的信徒,衝進了美國大使館。

開端的戲份並沒有瑞恩的參與,喬治克魯尼就像當初說的那樣,拍攝出的畫麵充滿了七八十年代的質感,他特意選取了老式的35mm膠片攝像機拍攝整個場麵,甚至在拍攝遊行人群時,找來70年代新聞影像記錄采用的老式超級8毫米攝影機。用這種早已鮮有人問津的古董級設備,完成了絕大部分人物特寫部分的拍攝。

伊朗人衝進了大使館,美國人卻等不到任何伊朗政府方麵的支援,無奈之下,隻能做最壞的打算,開始銷毀使館中的秘密資料。

如同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大使館一樣,這些地方總有些見不得光的東西。

為了生命安全考慮,數量有限的美國大兵們沒有開槍抵抗,隻是發射了有限的催淚瓦斯,美國國務院與使館的通話連線一直在進行。卻對這一情況愛莫能助,眾多的美國使館人員隻能淪為伊朗人手中的人質。

在這種危機時刻,負責簽證大廳的六名美國人,幸運的從使館後門逃了出去,電影也稍稍展示了大美利堅主義,比如讓等候簽證的伊朗人先逃走,他們在後麵壓陣……

儘管逃%e8%84%b1的過程中,有人還被其他國家的大使館收留過,但電影的主題不在這方麵。此時都做了簡化處理,他們逃進了加拿大使館,被時任加拿大大使的肯泰勒收留。

瑞恩的劇本沒有提英國和新西蘭方麵的問題,都是英語區五基友的成員。沒必要在這種模糊不清的事件中,往對方臉上抹黑,省的以後招來英國和新西蘭方麵的抗議。

至於伊朗人,誰去管他們。

換句話來說。黑的就是他們,畢竟是伊朗是絕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的世界邪惡源之一。

所以,電影中展現的幾乎就是個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狂熱國度。

當托尼門德茲單槍匹馬進入如此危險的國度時。正好借用這種氛圍,顯示他的英雄氣質。

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務院與華盛頓當局也想出了一係列措施,卻沒有什麼好辦法,69天後,華盛頓街頭隨處可見黃絲帶和祝福標語,但營救人質事件沒有任何進展。

當然,釋放沙阿交換人質是絕對不可能的,美國在全世界扶植的傀儡可不僅僅是這一個,如果放棄了他,那些小弟會怎麼想?

相比那些被抓在使館充當人質的人,逃出去的六個人才是美國政府真正頭疼的所在,一旦他們被抓住的話,麵臨的極有可能是伊朗人的絞刑架。

既然是標準的主旋律電影,展示出的一定是美國政府絕對不會放棄這六個人,會想儘一切辦法從伊朗將他們營救回國,英雄也到了該出場的時刻。

瑞恩飾演的托尼門德茲,典型的七十年代美國人裝扮。

他趕去中央情報局總部的一路上,無論是路邊飄揚的黃絲帶,還是收音機中憤慨的民眾的喊聲,亦或者cia總部大堂中紀念為國捐軀的人標語,無不在宣揚愛國主義這一主題。

救援落在了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的頭上,他們麵臨著巨大的難題。

加拿大方麵認為風險太高,通知美國當局趕緊接走那六個人,而霍梅尼的伊斯蘭衛隊召集了大量的童工,拚接被碎紙機粉碎的美國使館人員圖像……

所有的一切,都顯示著救援勢在必行。

一場有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的官員參加的聯合會議上麵,一項項充滿幻想的救援計劃,被托尼這個救援專家無情的用現實打碎,所有的豬隊友都在襯托主角的形象,但是托尼暫時也找不到合適的方案。

如同所有的美式英雄一樣,托尼同樣麵臨著一些家庭方麵的問題,這樣做雖然庸俗,卻是北美觀眾最喜聞樂見的情節。

就在與兒子的電話中,托尼得到了提示,看到了電視台播放的《決戰猩球》……

第六百四十三章最好的壞計劃

受題材自身主旋律色彩的限製,影片結局提前‘泄底’是無法回避的,但《阿爾戈》很聰明地避開了對‘能否營救成功’的故弄玄虛,而是將筆墨花在了‘如何營救成功’上。

營救方案自然成了整部影片的核心,假扮電影攝製組的構想娛樂性十足,電影嫁接政治與個人英雄主義交映生輝,在這裡,即使是那部假電影,也與生命之間劃上了等號。

每個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這個任務一定會完成,但仍然期盼著看它是怎樣完成的。

“你們看過科幻電影嗎?比如《星球大戰》《星際迷航》這些需要找異國情調的地方來拍攝的電影,比如像沙漠那種地方。”

托尼門德斯站在會議室裡,對一群官僚侃侃而談,“試想一下,他們是一支加拿大攝製組,去考察一部科幻電影的外景,我們去散發消息,加拿大製片人也去散發消息,劇組在考察埃及、伊斯坦布爾,然後劇組再去找伊朗領事館說一下,‘我們還想去伊朗考察’……”

“我飛去德黑蘭,然後帶上他們,偽裝成攝製組一起飛回來,任務完成!”

這樣匪夷所思的營救計劃,自然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托尼暫時說服這些官僚,去洛杉磯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與中情局有合作關係的約翰錢伯斯,一個獲得過奧斯卡獎的好萊塢頂尖化妝師。

其中,電影還穿插著伊朗人的狂熱和六名美國人的焦躁不安,以突出營救行動的迫切。

既然來到了好萊塢這個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工業基地,按照慣例,自然少不了電影從業者們一些小小的自嘲。

比如托尼說這次行動是從全世界最可怕的地方拯救一批人出來的時候,約翰錢伯斯回答——那地方難道是迪士尼製片廠?

作為一名專業人士,約翰錢伯斯鄭重的告訴托尼,這個計劃想要成功。那就要把假電影當成真電影來操作,他們需要一個知名製片人來運營這個項目,以引發更大的轟動效應,於是過氣的前著名製片人李斯特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中,宣傳中的營救三巨頭就此湊齊。

李斯特是操作電影的好手,他們不但成立了第六製片廠,花費重資買下了《阿爾戈》這個電影劇本,在貝弗利山希爾頓大酒店舉行了盛大的新聞發布會,還在《綜藝》《名利場》和《好萊塢報道》的媒體上麵發布了大量廣告。

海報、分鏡頭插圖……總之,一部電影應該有的一切。這部假電影全都湊齊了。

不管從哪方麵看,這就是在籌備一部真正的電影。

_思_兔_網_

就這樣,媒體、製片、演員、編劇、甚至連電影公司全都參加到這場救援行動中,隻是當時百分之九十九的參與者都不知情。

真是應了一句話——沒有秘密的秘密,就是最大的秘密。

這段情節,電影用的是足夠輕鬆寫意的節奏,時不時還會通過李斯特和約翰錢伯斯穿插幾句好萊塢自嘲式的冷幽默,然而那經常會通過電視劇畫麵出現的伊朗局勢,不斷提醒觀眾。這場看似胡鬨的假電影背後,關係到的是人的生命。

“去你的阿爾戈!”

三巨頭乾杯之後,托尼在喬治克魯尼飾演的上司的幫助下,說服了那幫官僚。輾轉伊斯坦布爾,開始執行這個‘最好的壞計劃’!

加拿大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為中情局提供了空白加拿大護照等一係列的幫助,這種堪稱奇葩的關係。也隻可能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這種統稱北美的國家之間。

在托尼進入伊朗之前,《泰晤士報》的記者得到了一份使館人員名單,發現其中六人逃出了使館。並且躲在了加拿大使館中,中情局隻能儘力暫時壓下這件事情,托尼的救援行動必須加快。

所有的一切,都在烘托托尼這次救援的迫切和緊急!

托尼終於進入了伊朗,從他走入德黑蘭機場的那刻起,電影就通過各種情節在渲染這個國家現在的可怕和恐怖氣氛……

在加拿大大使官邸,托尼見到了他要營救的人。

簡單的開場白之後,托尼介紹了營救計劃,並向6人發放了“第六製片廠”的名片,上麵印有他們在該公司擔任的“職務”。

6人還從托尼門德茲那裡得到了具有“好萊塢範兒”的衣服、偽造的加拿大護照和捏造出來的履曆,托尼要求他們把履曆背得滾瓜爛熟,並把楓葉標記發給大家,讓他們貼在行李箱和背包上。

期間,無論是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伊朗女管家發現了6個人的真實身份,還是加拿大政府要關閉駐伊朗大使館,都在加重營救的迫切性和因此帶來的緊張氣氛。

麵對絕境時,人往往爆發出巨大的潛力,在托尼的協助下,他們通過伊朗當局故意設置的一些考驗,特彆是肯泰勒的伊朗女管家,麵對伊斯蘭衛隊的詢問,做出了對美國人極其有利的回答。

事實也證明,善待雇傭的仆役,時不時改善他們的待遇,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接下來的時間裡,6人除了背誦假履曆外,還模擬回答了托尼提出的各種尖銳的提問,每個人都清楚,這個%e8%84%b1身計劃危險無比。

“一旦被識破,就可能被斬首,或被吉普車拖著遊街。”這是對他們處境最好的寫照。

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托尼門德茲試著把準備的過程變為一個遊戲,讓大家放鬆,並享受這個過程,雖然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興趣比恐懼更容易轉移人們的注意力。

另一方麵,伊朗人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