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1 / 1)

人生哲思錄 周國平 4249 字 3個月前

根據也找不到,卻使多少人迷戀了一輩子,一些人熱衷於擺弄和積聚貨幣,另一些人熱衷於擺弄和積聚文字。由自然的眼光看,那副熱衷的勁頭是同樣地可笑的!

人天生就是一種浪漫的動物。對於人來說,一切享受若沒有想象力的參與,就不會是真正的享受。人的想象力總是要在單純的物之上添加一些彆的價值,那添加的部分實際上就是精神價值。如果沒有追求的激情在事前鋪張,懷念的惆悵在事後演繹,直接的擁有必定是十分枯燥的。事實上,懷念和追求構成了我們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內容。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於同情,有的是出於鄙夷。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這種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這種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這麼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著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假如海洋上那一個個旋生旋滅的泡沫有了意識,它們一定會用幻想的彩虹映照自己,給自己塗上絢麗的顏色,它們一定會把自己的迸裂想象成一種悲壯的犧牲,覺得自己是悲劇中的英雄。我讚美這些美麗而崇高的泡沫。

人性

對人性的一種解釋:人性是介於動物性和神性之間的一種性質,是對動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按照這種解釋,人離動物狀態越遠,離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級、越完滿。

然而,這會不會是文明的一種偏見呢?譬如說,聚財的狂熱,奢靡的享受,股市,毒品,人工流產,克隆技術,這一切在動物界是絕對不可想象的,現代人離動物狀態的確是越來越遠了,但何嘗因此而靠近了神一步呢?相反,在這裡,人對動物狀態的背離豈不同時也是對神的褻瀆?

那麼,對人性也許還可以做出另一種解釋:人性未必總是動物性向神性的進步,也可能是從動物性的退步,比動物性距離神性更遠。也許在人類生活日趨複雜的現代,神性隻好以樸素的動物性的方式來存在,回歸生命的單純正是神的召喚。

貶低人的動物性也許是文化的偏見,動物狀態也許是人所能達到的最單純的狀態。

叔本華說:人有兩極,即生殖器和大腦,前者是盲目的欲望衝動,後者是純粹的認識主體。對應於太陽的兩種功能,生殖器是熱,使生命成為可能,大腦是光,使認識成為可能。

很巧妙的說法,但多少有些貶低了性的意義。

人有生殖器,使得人像動物一樣,為了生命的延續,不得不受欲望的支配和折磨。用自然的眼光看,人在發倩、求偶、交配時的狀態與動物並無本質的不同,一樣缺乏理智,一樣盲目衝動,甚至一樣不堪入目。在此意義上,性的確最充分地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麵,是人永遠屬於動物界的鐵證。

但是,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人隻有大腦,沒有生殖器,會怎麼樣呢?沒有生殖器的希臘人還會為了絕世美女海倫打仗,還會誕生流傳千古的荷馬史詩嗎?沒有旺盛的情[yù],還會有拉斐爾的畫和歌德的詩嗎?總之,姑且假定人類能無性繁殖,倘若那樣,人類還會有藝術乃至文化嗎?在人類的文化創造中,性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貢獻決不亞於大腦。

情[yù]是卑賤的,把人按倒在獸性的塵土裡。情[yù]又是偉大的,把人提升到神性的天國裡。

性是生命之門,上帝用它向人喻示生命的卑賤和偉大。

柏拉圖把人的心靈劃分為理性、意誌、情感三個部分,並斷定它們的地位由高及低,判然有彆,呈現一種等級關係。自他以後,以理性為人性中的最高級部分遂成西方哲學的正統見解。後來也有人試圖打破這一正統見解,例如把情感(盧梭)或者意誌(費希特)提舉為人性之冠,但是,基本思路仍是將理性、意誌、情感三者加以排隊,在其中選舉一個統帥。

能否有另一種思路呢?譬如說,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來看:在這三者之間並無高低之分,而對其中的每一者又可做出高低的劃分。讓我來嘗試一下

理性有高低之彆。低級理性即科學理性、邏輯、康德所說的知性,是對事物知識的追求,高級理性即哲學理性、形而上學、康德所說的理性,是對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誌有高低之彆。低級意誌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衝動,歸根到底是他律,高級意誌則是對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導下的精神性的修煉,歸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彆。低級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歡,高級情感是與宇宙眾生息息相通的大愛和大慈悲。

按照這一思路,人性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低級部分,包括生物意誌、日常情感和科學理性,一是高級部分,包括道德意誌、宗教情感和哲學理性。簡言之,就是獸性和神性,經驗和超驗。絲毫沒有新穎之處!我隻是想說明,此種劃分是比知、情、意的劃分更為本質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類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則有時是製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舍,進行加工。世上決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所以,無論哪一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區彆隻在於,由於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對那作為原材料的情感,我們從其產品上或者容易認出,或者不容易認出罷了。

情感和理智是一對合作夥伴,如同一切合作夥伴一樣,它們之間可能發生衝突。有幾種不同情況。

其一,兩者都弱,衝突也就弱,其表現是平庸。

其二,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情感強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發達而情感貧乏。在這兩種情形下,衝突都不會嚴重,因為一方穩占支配地位。這樣的人可能一事無成,也可能成為傑出的偏才。

其三,兩者皆強,因而衝突異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終於能駕禦磅礴的情感,從最激烈的衝突中便能產生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通常認為,理性和情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能力,它們各在其位,各司其職。一般來說,理性還往往被看作高級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榮譽,而作為低級能力的情感則被看作對真理的乾擾。因此,曆來理性一直被視為學術研究的基礎,而情感則最多隻能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然而,事實上,人的心靈生活原是一種混沌,理性與情感的劃分隻具有十分相對的意義。

人性可分成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三個層次。社會性居中,實際上是前後兩種屬性的混合,是兩端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麵,它是生物性的延伸,人們因生存的需要而結為社會,社會首先是一種基於利益的結合。另一方麵,它是精神性的貫徹,一旦結為社會之後,人們就要在社會中實現理性的規劃和精神價值的追求。

由此來看,社會性的質量是由生物性和精神性的質量決定的。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愈是受到充分尊重,就愈能建立起一個開放而先進的社會。反之,一個壓製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的社會,其成員的社會品質勢必是狹隘而落後的。中國儒家文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於建立一種社會倫理秩序,並以之壓製人的禸體自由和精神自由,所成就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性。

個人也是如此。倘若就近觀察,我們便會發現,那些產生了卓越社會影響的人物,他們多半擁有健康的生命本能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人性的單純來自自然。有兩種人性的單純,分彆與兩種自然相對應。第一種是原始的單純,與原始的物質性的自然相對應。兒童的生命剛從原始的自然中分離出來,未開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原始的單純。第二種是超越的單純,與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對應。一切精神上的偉人,包括偉大的聖徒、哲人、詩人,皆通過信仰、沉思或體驗而與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種溝通,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超越的單純。

在兩種自然之間,在人性的兩種單純之間,隔著社會和社會關係。社會的作用一方麵使人%e8%84%b1離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麵又會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單純之後,卻不能獲得超越的單純。

社會是一個使人性複雜化的領域。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e8%84%b1離社會而生活。但是,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對於那些精神本能強烈的人來說,節製社會交往和簡化社會關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而走向偉大的精神目標。↘思↘兔↘網↘

希臘人混合獸性和神性而成為人。中國人排除獸性和神性而成為人。

一個人對於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曆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鼾聲,響%e5%b1%81,飽嗝……這些聲響之所以使人覺得愚蠢,是因為它們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麵。

人的彆的動物行為,包括飲食、姓交、生育,都可以提升為人的行為。唯有排泄,它無可救藥萬劫不複地是動物行為,人類永遠不可能從中獲得美感和崇高感。人是應該躲起來乾這種事的,連最%e4%ba%b2密者也不讓看見。

第三編 人性觀察 人性2 [本章字數:2925 最新更新時間:2009-02-05 15:25:43.0]

----------------------------------------------------

人性現象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才會蠢。

人都是崇高一瞬間,平庸一輩子。

有大氣象者,不講排場。講大排場者,露小氣象。

你告訴我你厭惡什麼,我就告訴你你是什麼。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