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1 / 1)

人生哲思錄 周國平 4219 字 3個月前

受未免肉麻,它們至多隻是一種心理滿足罷了。

一切奢侈品都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

人活世上,有時難免要有求於人和違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個人隻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欲,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限度。遠離這些麻煩的交際和成功,實在算不得什麼損失,反而受益無窮。我們因此獲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陰,可以把它們奉獻給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真正感興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獻給自己。對於一個滿足於過簡單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寬闊的。

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隻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它們。當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東西都有用處,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隻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麼,我們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隻有一間小屋的標準來限定必需的物品,從而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間?

許多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做,隻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它們列入了日程。如果讓我們憑空從其中刪除某一些,我們會難做取舍。可是,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來日不多,隻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麼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麼,我們即使還能活很久,又何妨用來日不多的標準來限定必做的事情,從而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複是生活。什麼東西不可缺,誰說都不算數,生養人類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權威。自然規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

不占有

所謂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倒未必專指那種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據我的理解,凡是過於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一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種占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後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寧說,它是僥幸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願懷著從容閒適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淩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e8%83%b8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隻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彆。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曆和體驗。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後,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曆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係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誤。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麼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隻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麵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梁。俗眾借布施積善圖報,寺廟靠布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深不以為然。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隻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儘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e8%84%b1。有了這一份超%e8%84%b1,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複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麵對死亡。

另一方麵,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東西,不能再得到了。我還能得到一些東西,但遲早還會失去。我最後注定要無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看重得與失呢到手的一切,連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們來做試驗,至多不過是早一點失去罷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隻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隻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隻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守財奴的快樂並非來自財產的使用價值,而是來自所有權。所有權帶來的心理滿足遠遠超過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滿足。一件一心盼望獲得的東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隻要宣布它屬於我了,就會產生一種愚蠢的歡樂。

耶穌說:“富人要進入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對耶穌所說的富人,不妨作廣義的解釋,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的價值,包括權力、財產、名聲等等,看得比精神的價值更寶貴,不肯舍棄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內。如果心地不明,我們在塵世所獲得的一切就都會成為負擔,把我們變成負重的駱駝,而把通往天國的路堵塞成針眼。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有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有一個人因為愛泉水的歌聲,就把泉水灌進瓦罐,藏在櫃子裡。我們常常和這個人一樣傻。我們把女人關在屋子裡,便以為占有了她的美。我們把事物據為己有,便以為占有了它的意義。可是,意義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試圖占有,它就不在了。無論我們和一個女人多麼%e4%ba%b2近,她的美始終在我們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賞和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義。我想起了海涅,他終生沒有娶到一個美女,但他把許多女人的美變成了他的詩,因而也變成了他和人類的財富。

↘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

“無窮天地,那駝兒用你精細。”張養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細人做座右銘。

數學常識:當分母為無窮大時,不論分子為幾,其值均等於零。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細,豈不可笑

第一編 生命感悟 生活態度2 [本章字數:426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2-05 14:33:54.0]

----------------------------------------------------

%e4%ba%b2自然

每年開春,仿佛無意中突然發現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樹木抽出了小小的綠芽,那時候會有一種多麼純淨的喜悅心情。記得小時候,在屋外的泥地裡埋幾粒黃豆或牽牛花籽,當看到小小的綠芽破土而出時,感覺到的也是這種心情。也許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許我曾經是這麼一棵樹,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歡欣越過漫長的進化係列,又在我的心裡複蘇了?

唉,人的心,進化的最高產物,世上最複雜的東西,在這小小的綠芽麵前,才恢複了片刻的純淨。

現在,我們與土地的接觸愈來愈少了。磚、水泥、鋼鐵、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築材料把我們包圍了起來。我們把自己關在宿舍或辦公室的四壁之內。走在街上,我們同樣被房屋、商店、建築物和水泥路麵包圍著。我們總是活得那樣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無限。我們已經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賞土地的悲壯和美麗。

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時候我會突然感到多麼陌生,多麼不真實。我思念被這一切覆蓋著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鄉。

“家鄉”這個詞提示著生命的源頭,家族的繁衍,人與土地的血肉聯係。一種把人與土地隔絕開來的裝置是不配被稱作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