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頁(1 / 1)

,但每每再聽,康熙依然覺得心潮澎湃。

百姓能吃飽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養,這就是帝王的終極夢想啊!

現在大清實現了其中一項,雖然這個老,是要等到六十歲以後,但依然是一項仁政。

康熙欣慰的看著老三,再也不嫌棄他了,“做的好,切入點也選的好。”

老三有點嘚瑟,被皇阿瑪誇了,真是難得的體驗。

他五官飛揚,然後不小心瞄到二哥和老四,就見二哥似笑非笑的看著他,老四麵無表情,他立刻端正起來,老老實實的道,“然後是教育,這個排在養老後麵。”

教育是刻不容緩的,按照大清目前發展的速度,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識字的百姓和高精尖人才。

百姓識字了,才能進入工廠,更好的工作,而高精尖人才,才是推動大清發展的動力,光衛其軒一人,就是累死他,一輩子也做不了多少事。

更何況明麵上衛其軒還是個病秧子,日常就縮在家裡,除了寫計劃,就是寫資料,多的一概不管。

實施層麵都得他們和朝臣來,可不得多點能理解衛其軒意思的人才嘛!

這高精尖人才,毫無疑問肯定是從第一小學,第一中學大學,以及全國各地的官學出。

雖然這樣可能會有壟斷教育的嫌疑,導致教育資源的不流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大清需要人才,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些人成材。

那能波及給百姓的,就是識字的任務,等他們識字之後,才有機會選出其中最優秀的人,進入官學,享受優質的資源。

在他們大部分都不識字的情況下,談可能出現的天才,都是白塔。

“整個大清一共建立了六千所小學,五百所中學,中學畢業後,如果突出的,可以考官學。”老三道。

這六千所小學,隻是教基本的認知,其中有一半是招收孩子,讓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學起,這是正常的入學。

而剩下的一半是掃盲班,或者說,培養掃盲的夫子。

這些學校三個月為一輪,每一輪都培養大量的夫子,等他們學會後,就分配到各個鄉下,交百姓們認字。

所以,這才是教育支出的大頭,培養認字的夫子,然後聘請他們教學,所花費的錢財不是小數目。

可效果也是斐然,不過短短幾年,大清的百姓已經能認識一些常用字了,至少出門不擔心路標,簽契書也不擔心被騙了,而進入工廠後,也能看懂教導的冊子了。

第兩百七十八章 清穿文世界38

說完了教育,就該說到醫療問題了,這是走得最慢的,除了新建幾所醫學院培養更多的大夫,其他暫時做不到。

三阿哥列了一個條陳,從中醫的改革,到西醫的學習,再到醫學院的建立,藥材基地的建設,最後到投資和基金方麵。

三阿哥覺得,自己這輩子估計也弄不好這個了,這是長久的活計,比起養老和教育,醫療是關係到每個人,且是長長久久地任務。

他把這個交給弘昀,有衛其軒的計劃在,弘昀正在一點點實行。

最後就是育兒了,這個育兒分兩方麵,一方麵是開了育幼院,收養那些被遺棄的孩童,或者父母雙亡沒有親人的孩童。

每個地方都有,但是當地收養的孩童,不會在當地養。

原因很簡單,既然被遺棄了,那就徹底杜絕和親人的關係吧,皇家用基金養了他們,他們就是皇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在育幼院從小就接受不錯的教育,等長大了,也能進入很好的學校,未來是不差的,有個彆突出的,還會選拔到皇室子女的身邊,成為他們的副手,或者玩伴。

這事辦得挺不人道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見不著自己的父母,但這是大清,沒人和你講究人道的。

如果不是有皇家出錢養著,這些孩子很大的概率餓死病死,好不容易長大的,也會為了養活自己賣身為奴。

現在皇家好吃好喝地養著他們,還許給他們一份不錯的前程,如果努力,那以後是可以為官做宰的,皇家自然也想要他們的回報。

沒錯,三阿哥把這個育幼院弄成了給皇家培養親信的存在,從小的培養洗腦,他們會比那些有家族的更加忠心,也更加為愛新覺羅皇族著想。

皇家給育幼院的待遇很好,缺的那一份親情也會叫育幼院的嬤嬤和老師補上,而這些人的來路,就是宮裡選出來的忠心耿耿的嬤嬤。

至於那些孩子們的父母,既然敢棄養,那就永遠不要仗著是生父生母,而想從孩子身上得到什麼利益。

從古至今,不負責任的父母都不少見,孩子小的時候,扔掉不管,等孩子大了,有出息了,又找過去。

這樣的從法律角度講,可能還需要孩子給父母養老,可從心裡來說,膈應得不行。

洛霜以前就看到過一個新聞,說是孩子剛生下來,查出患了嚴重的心臟病,親生父母就偷偷把孩子扔到了孤兒院,自己跑了。

那個孩子幾次病發,都差點死掉,孤兒院院長籌集了不少善款,一次次送孩子去醫院治病。

六年後,孩子病好了,隻要不劇烈運動,就能安穩活到老。

這時候,親生父母來了,哭著鬨著要把孩子帶回去。因為是親生父母,做了鑒定後,法律是支持親生父母撫養的。

沒奈何,院長就讓孩子跟著父母走了。

三年後,孩子又回來了,說是親生父母生了弟弟,然後就不管他了。

院長氣急,帶著孩子去討說法,好嘛,人家拋下大孩子,帶著新生的小兒子出國了。

報了警,警察幫著聯係了海關,輾轉找到了他們去的國家,讓大使館幫著聯係。

可那兩人,躲得不見人影,院長沒辦法,重新把孩子帶了回去。

這事後來上了新聞,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對夫妻的身份。

說來他們家條件並不差,是比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孩子治病的錢是有的,可他們大概覺得,花在病孩子身上有點浪費吧,於是直接把孩子扔了。

後來他們連著五六年沒有生出新的孩子,以為不能再有了,於是去孤兒院,發現大孩子居然治好了,不需要他們過多花費,於是哭著鬨著要帶回去。

然而帶回去兩年,又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小的,那大的可不就礙眼了嘛。

於是他們變賣了家裡的房子車子,和九年前一樣,把孩子扔到孤兒院就完事了,一家三口直接出了國。

不是洛霜心裡陰暗,可她就是覺得,如果這個大孩子以後出息了,他們知道了,還是會黏上來,拿著親生父母的身份說事,讓大孩子給他們養老。

但憑什麼?

孩子沒養過一天,還接連兩次棄養,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啊!

現代那種條件,棄養孩子有多少是真的迫不得已?

大多數都是嫌棄孩子累贅吧?既然如此,你憑什麼享受孩子的養老?

事就是這麼個事,三阿哥覺得,既然我皇家出錢養了,那就不能給你摘果子的機會。

於是他就弄了一條規矩,那就是本地的孩子不會在本地養,而是送到彆的地方,之前的檔案全部銷毀,至於送去哪裡,都是隨機的。

進入新的育幼院後,孩子會重新起名字,重新入檔案。

也因此,這個育幼院是不收六歲以上孩子的,過了六歲,都會被當地官府送到當地小學去,寄宿嘛。

讓孩子拿著助學貸款上學,以後慢慢償還,如果以後孩子的父母找過來,那還沒畢業的,就讓父母幫著償還學費,已經畢業的,幾年內是換不完助學貸款了,也就沒多少錢能幫助父母。

等到他們工作了幾年,思想成熟了,還認為要照管拋棄他們的父母,那就照管吧。

這是你自己的事。

而育幼的另一方麵,是為了減少拋棄孩子,尤其是拋棄女童。▃思▃兔▃網▃

早在兩年前,就嚴令禁止溺死女童,一旦發現,女童的父親仗著五十大板,如果沒有父親,就由父親的兄弟們承受,如果沒有,就由家裡的男丁承受。

要是一個男丁都沒有,那更好辦,罰款十兩。

為了遏製這種風氣,朝廷設立了一個舉報製度,隻要發現有溺死女童的,舉報了朝廷就給獎勵十兩。

一時間,全國各地到處是舉報聲,狠狠地板子下去,再也沒人敢頂風作案了。

可這也不夠,他們不動手害死,也想讓女童餓死,或者完全不照管,病死什麼的,屢見不鮮。

三阿哥知道朝廷需要人,需要大量的人,因為不僅大清境內,之後兄弟們的地盤,也需要許多許多人,所以無論男女,孩子越多越好。

於是他下令,一對夫妻隻要生了超過三個,第四個孩子就能領到育兒基金提供的獎勵,一個孩子一年一兩銀子,領到這孩子六歲為止。

當然前提是,這個孩子是老四,也就是說,在他六歲之前,他前麵的哥哥姐姐不能出事。

要是他成為了家裡的第三個孩子,銀錢獎勵就取消。

後麵第五個第六個孩子也照此辦理,生得越多拿得就越多。

一兩銀子按照目前的物價,夠一個幼兒吃半年糧食的。按理來說,這是不夠的,但是古代人不會覺得虧了。

因為古代的孩子難養活,他們為了保證有孩子長成,本來就在不停地生。

不給錢也生,那給錢了當然就更高興了,所以生得更賣力了。

洛霜知道這項措施後,就在原來的幼兒基金上,再增加了一些條款,並撥出了一部分資金。

比如第四個孩子是女孩,就再加半兩,而這半兩由花賢銀行支出。

如果前麵三個孩子有一個女孩,一兩半就變成二兩,是生男孩的整整一倍。

在這樣的扶持下,去年一年大清的新生兒漲了三成,其中女孩就占了兩成。

這倒不是百姓還能控製生男生女,而是有些人家會覺得女兒留下不劃算,等第四個長到六歲,不能再領錢了,就送走。

現在女孩給的錢多了,前麵有姐姐的話更多,他們就願意留下來了。

三阿哥在稟告這數據的時候,是激動的。

看我做得多好,每年三成三成地加,很快大清就不缺人了,想遷到哪裡就遷到哪裡。

雍正嘴角抽抽,懶得看這個偶爾腦子犯傻的三哥,看向老五。

老五簡單地稟告了一聲,“新式的大炮已經研製出來了,比之前的相比,殺傷力提高了一倍,也不會再炸膛了。射程也提高了三分之一,是目前的生產水平能做到的極限。另外,槍械也已經投入生產,兩年後就可以給所有的水師配備上。”

眾人聞言,全部目光炯炯看著他,詢問的意思很明顯。

老五看了一眼眾人,堅定地點點頭。

全麵對外戰爭,要正式開始了!

如果以前是小打小鬨,訓練水師呢,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