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1 / 1)

失敗。很可能失誤隻在一個分神之間,失誤之後能安全補救回來的概率也不高。”

他將手操機甲從頁麵移除,統計出來的數據也一鍵清空。

“後續的攀爬操作我就不測試了,因為它跟駕駛者自我經驗的判斷有很大關係。知道什麼時候輸入什麼代碼,移動的長度跟距離是多少,這本身就是單兵最重要的技能,軟件無法進行模擬。”季班平靜地道,“手操機甲,手速不是第一位,操作才是。”

他加重了聲音,比較肯定地道:“類似的操作為什麼少見?因為除了乘風,90以上的學生都掌握不了這項技能。而99的學生,都不敢在正式比賽的時候,使用類似極限的操作。”

他很謙虛地用了90的數據。這樣就不會有被打臉的風險。

網友們被他這一串數據砸得一愣一愣的,不過切實地領會到了他的意思。

“就是這操作凡人學不來的意思。”

“99,不敢,重點圈明白了嗎?乘風就是那注定的1!”

“所以這就是亡命之徒打法的精髓嗎?我不弄死你,我就弄死我自己,反正今天總得有個人頭落這裡。”

“從統計數據來看,乘風的失誤率很低的。說明人家心裡有數,對彆的學生來說才是亡命之徒,她隻是基操。”

季班回到視頻資料界麵,隨手在屏幕中敲了下,取消停止狀態。

所有內容均選自乘風的比賽場景,有些看起來是壓倒性的優勢,但沒有什麼代表性的操作,季班就隻是隨意講兩句,或者“嗯”一聲帶過去。

播到視頻中段的時候,季班再次點擊暫停。

這一場比賽不少網友都還有印象,賽後乘風自己發布了第一條剪輯教程,對手是那位因大眾憐惜而意外成名的19分鐘學長。

三夭的選擇同樣是乘風出其不意折返偷襲的片段。

重看一次,網友們依舊為那個不露臉的學長感到頭疼。

“剛才講的是手速,這裡給大家簡要對比一下節奏。”季班說,“很多人不理解,操作的節奏到底是什麼意思。長時間段裡一鬆一緊是典型的節奏,但其實微操裡還有一種節奏的概念。”

季班拉著進度條往前退,找到三夭功能列表裡的一項【鍵入音】功能,將乘風敲擊代碼的節奏用清脆的機械聲同步出來。

放了兩遍後,他記住動作,跟著畫麵按動手指敲了一遍。隨後又將視頻往回拉,開啟慢放,讓網友們仔細聽兩人的敲擊聲。

係統音一道低沉,一道清脆,慢放情況下,跟落在不同材質上的雨水一樣,還是很容易區分的。

季班的代碼敲擊速度比乘風的要稍微慢一點,畢竟他年紀已經大了一輪,身體素質跟不上。

但其實也沒有慢很多。可是中間部分的兩串代碼聲音幾乎完全不重疊。即便是分開聽,也很難聽出是同一種頻率。更無法猜測出是同一項操作。

“噠……噠噠……噠,跟噠噠……噠噠,在慢放二十倍的情況下,兩者的區彆能聽出來吧。”季班說,“這種短時間內的代碼鍵入,大多數考生會做出條件反射性的操作,將多個動作的代碼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輸出。而不會考慮單個代碼所代表的操作是什麼,下一個單項代碼應該間隔多久輸入才是最合適的。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類的大腦沒有那麼發達。”

“所以,每個人的微操節奏是不一樣的。就算是相同的代碼,相同的時間內輸入完成,機甲也不會做出完全相同的動作。apm250也不行。隻是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差距你感受不出來。”

季班說著,又把之前那個模擬軟件拉到前台。往空白場景的中間區域重疊著放置了兩架手操機甲。

一台複刻乘風的操作,另外一台用他的代碼加速至跟乘風相同的速度,同步運行。

經測試,兩台機甲之間確實出現了虛影,證明彼此的操作表現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彆。

“我們說機甲操作的流暢度跟手感是有很大關係的,最主要的就是這個原因。手速依舊是其次。手操機甲的作戰風格也是完全可以根據一個人的細微操作辨認出來的。”

季班說完,將兩台機甲分開,並排放在一起。

由於沒有標注,網友們一時認不出哪台機甲是誰的代表。

季班果然問了句:“左邊還是右邊?你們覺得哪個更加厲害?”

網友們遲疑了。在兩台機甲的身上都看出了凝練過經驗的老熟。

“外行人的眼光:右邊。”

“壓右。”

“慢放後感覺右邊有種人物運動的線條感。左邊稍微卡頓一下。”

“隻有我覺得左邊那種風格會更加乾脆利落嗎?”

季班等了片刻,抬手將右側機甲標紅,並貼上乘風的名字。

彈幕的走向頓時變得古怪起來。

季班語氣如常,並沒有因為這個結果而感到太過驚訝。

“我看了乘風好幾場戰況焦灼的比賽,開始沒仔細看,所以沒有注意到,還覺得她很喜歡冒險,不知道恐懼。部分勝利的結果是擦邊走了極限。但是隻要走極限就必然要倚靠運氣,我不相信一個人的運氣可以伴隨她一百多場。”

“後來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可以篤定地說,為什麼最後贏的永遠是乘風?因為她的手感、她的經驗,決定了在對戰的過程當中,對手會擁有比她更多的破綻。”

季班吸了口氣,斟酌著措詞,儘量公正地評價道:

“對於大多數的單兵而言,這一點點微小的差距,日常很難顯現,顯現了也很難察覺。但是在真正的戰場上,它會隨著危險貼近而被放大無數倍。這也是普通學生跟遠征軍駕駛員之間最大的區彆。殘酷一些說,很多人可能窮極一生都沒有辦法跨越這一段,僅限於零點幾秒之間的細小距離……”

“但是乘風可以。”

這是極高的評價。

基本敲定了乘風技高一籌的實力。甚至隱隱還暗示她擁有遠征軍的素質。

明明她才是大一的新生。

明明遠征軍當中的手操機甲手是少之又少,無不都是行業精銳。

季班說完之後,整個評論區的流速變得滯緩。

眾人仿佛看見了大多數學生與頂峰之間的天塹,而乘風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另外一端。

她已經穿過同行的夥伴,獨自走在比任何人都高遠的地方。而留在她身後的人連她的腳印都看不清楚。

這讓他們又回憶起視頻後續那個“被動人體描邊大師”的荒謬操作,當時就被大批網友們提議參選“本年度最離譜十大操作”的排行榜。原來也是在乘風的計劃之中嗎?!

那手操機甲的潛力確實過於駭人了!

網友們沉浸在乘風彪悍的操作下,感慨她大腦的處理速度為什麼能跟普通人差距如此大,簡直是自帶係統慢放和高速分析功能。

在她形象不斷偉岸、膨脹起來的時候,季班突兀地加了一句:“當然,後麵這一波攻擊能描邊躲過,純屬是靠運氣。”

網友們:“……”

剛衝到一半的氣球就這麼被戳癟了。

在這兒搞人心態呢?他們做錯了什麼?難道他們不配學習嗎?

錄頻中的季班對網友的心理波動毫無察覺,就著自己準備好的流程引出下一個問題:“那麼類似的操作,傳感機甲能做到嗎?”

他在模擬軟件中讀取了另外一個數據庫。屏幕中間的機甲切換成了人形的傳感機甲。

“單兵要在短時間裡完成轉向、反擊,根據數據庫中的平均爆發力來看,能達到乘風這個速度標準的,有60以上的學生。”

網友們心道這概率可比手操機甲高多了。果然傳感不比手操香嗎?°思°兔°文°檔°共°享°與°線°上°閱°讀°

“但實際操作的話,應該還不到一半。為什麼?因為人類需要反應時間,大腦、身體都是。另外,這個動作會對肌肉造成一定的損傷,單兵無法在短時間內多次進行重複,那麼後續的這個操作、這個操作,還有這個轉向,又怎麼能保證獨立完成呢?”

網友們沉默了。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傳感機甲的單兵對四肢的把控無法做到彼此分離。就好比一個普通人同手同腳走路的時候會覺得不自在,要求兩隻手分彆畫圓或畫圈的時候無法快速或精準地完成……因此絕大多數傳感機甲的切槍速度,是比不上手操機甲的。但乘風可以將機身的每一個構件都分開操作,火力覆蓋到所有能開啟的武器庫,攻擊更加猛烈。”

“因此這一整套的操作,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傳感機甲是做不到的。”

季班清了清嗓子,像是等最後一句話很久了,說得異常流利,就差找一個合適的時機,當著眾人的麵多說幾遍。

“他們不行。”

季班決定順從自己的內心,悄悄跟了兩句。

“隻有手操機甲可以。很厲害的。”

網友們感受到他飛揚起來的心情了。

出於對季班的尊重,假裝沒有聽見。也有不少網友跟腔附和了兩句,祝福手操機甲目前尚不光明的未來。

季班暗美了一陣,又想起自己解說的職責,在三夭工作人員的提醒下,很快將後半段的資料也全部刷完。

這時解說長度才不到20分鐘。

網友們嚇了一跳,沒想到片子會這麼短暫,趕緊去看進度條,發現還好,沒走到頭。

屏幕中的畫麵定格在視頻資料的最後一幀。

背景中響起一道疑似擰開保溫杯的聲音,季班吹開熱氣喝了一口,放到手邊後,給出今天最後一個評價。

“我認為乘風最可取的地方,並不是她已經趨向成熟的打法,也不是她難能可貴的天賦。在我將她資格賽前後期的數據整理一遍過後,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其實是這一點。同學們仔細看。”

季班把模擬軟件放大至全屏,導入整理好的數據庫。

就見兩台手操機甲出現在平地上,左邊標注著“乘風第2場”,右邊標注著“乘風第146場”的字樣。

左、右上角各有一個小地圖,紅色的小點表示機甲目前所在的位置。

兩台機甲同時啟動,做出相似的動作,沿著街區奔跑、追擊。隨後停下,切換至下一組相同的代碼操作。

在這種直白對比下,右側機甲的架勢技術看似要比左側更敏捷。且慢放後細致觀察,可以看出相同連串指令下的動作,也變得更為靈動。

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都在季班的講解中清晰起來,有種撥雲見日的恍然。

網友們逐漸騷動。

“能讓人看見的進步是極為可怖的。一百五十場比賽,你能從中學到什麼?很多人可能打個五百場也意識不到自己的缺點,找不到自己進步的方向,認為自己已經遇到了瓶頸。”

季班說得緩慢,有幾句甚至是一字一頓地講:

“我想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