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頁(1 / 1)

自主持將曹寅的四侄曹頫過繼過來,接任了江寧織造的職務。同時皇上又讓曹寅的大舅子蘇州織造李煦代補齊曹寅生前的虧空。

但當時胤礽還未二廢,胤礽還在瘋狂的報複那些導致他一廢的人,所以朝廷上的氣氛空前緊張。再有江寧織造那麼大一個肥缺位子誰不想要,很多人都出手了,於是被捅出了國庫欠銀的事情,結果導致事情變得更加複雜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上輩子皇上明知道這事,卻一直都做睜眼瞎的原因,牽扯太大。而且之後馬上就是二廢太子,緊接著所有人都盯著新太子人選的事情,國庫欠銀又被拿出來當做相互攻擊的理由,把事情搞得更複雜起來。

皇上當時年紀大了,胤礽被廢後,還要考慮接班人的事情,他要為大清負責。胤礽被廢之前,皇上是真心沒考慮過這事,自然現在抓瞎了,沒那心情和精力管其他事。再加上國庫一直有錢,因此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關國庫欠銀的折子都留中不發,並且叮囑曹李兩家速度補齊虧空。

所以不是諾敏黑雍正,在康熙朝雍正還真沒怎麼追討回國庫銀子,當然也不能抹去他的功勞,雍正乾的其實是節流,欠款他是沒追回來多少,但借出去的銀子,尤其是那種沒啥正當理由要借大筆銀子的,雍正坐鎮戶部後卻少了不少。

其實自從削藩之後,大清國庫一直都不缺錢。

現在國庫都還有四千多萬兩的銀子,隻要不上大項目(比如修宮殿群,

宮殿群,戰爭),暫時是不會有財政危機的。

那有人要說了,之前不是說理郡王胤祦說要不是他卡的嚴,現在國庫恐怕一千萬兩銀子都沒有,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並不是,胤祦說的是當年這一年國庫還結餘的銀子,並沒有算往年國庫剩下來的銀子。一般都是要到年末的時候才會清單國庫所有的銀子,平時說的都是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是不會加往年的數目上去。

大清國庫一年的收入這幾年在一千八百萬兩到兩千萬銀子之間波動,然後不算大臣借款的支出,就是正常的朝堂各處支出一年在一千萬兩銀子到一千二百萬兩銀子之間,每年基本上都能剩餘幾百萬銀子。

按理說大清的財政收入還算健康,基本上皇上修建了暢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也沒拖垮大清財政,每年都有剩下來的銀子入國庫舊庫存起來。

但胤祦給皇上做了一個對比表,上麵記載了這幾十年來大臣向國庫借款的情況,就算有胤祦卡著,有些借款胤祦也不得不批,比如皇上南巡江南曹家要接駕,人家沒錢向國庫借錢,胤祦自然不能不批,不然讓皇上去江南住哪裡?

因此每年大臣借國庫的錢,是逐漸上升,畢竟上有zheng策下有對策,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會動腦子,借口理由什麼的總是能想出來的。

到現在國庫每年的年末的結餘,已經從最初的一千萬兩變成了隻有二百多萬兩,總借款已經超過了三千萬兩銀子。

胤祦在奏折裡寫到,自從皇上給了恩典後,國庫就隻有往外借的沒有人主動來還的,隨著滿人和官員越來越多,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國庫的銀子遲早有一天會被借空,甚至於胤祦在上麵大膽的預測在這麼下去恐怕五十年後國庫就會一個銅板都沒有。

到時候要是發生了天災人禍,那大清怎麼辦?

他還分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滅亡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皇帝和國庫沒錢,錢都在大臣和豪商上手。

要知道大清入關後可是查抄了不少以前大明朝大臣豪商的家,知道他們有多有錢,光一個國丈家就查抄出來五十多萬兩銀子,在京大臣豪商後來被大清抄出了七千多萬兩白銀,可大明朝的國庫卻一兩銀子都沒有。

原本全國各地都一直有反大清的勢力存在,到時候這些人還不趁機來一次大造反才怪,到時候大清江山真的會危矣。

胤祦並非是危言聳聽,他列舉了各種數據,尤其是每年增加的借款數,以及每年國庫收入的數據。另外還有就是欽天監那邊記載的天災數據,想要國家統治長治久安,就必須要留下一筆能夠應付任何災難的銀子才行,而大清太大每年不是這裡出事就是那裡出事,那筆特殊銀子根本就不能挪用。

這本奏折,胤祦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來寫的,並且列舉了很多數據,隻單看,不去一條條細品的話,沒人能從裡麵挑出毛病來,就連皇上也不行。

清朝其他皇帝的性格,諾敏不清楚,但當今皇上的性格,諾敏是清楚的。

典型的被害幻想症患者,而且還是晚期異常嚴重的那種,尤其是在索額圖死後,更加重了。

加上又是滿人皇帝,對於漢人就算是再信任也總會忌憚兩分,皇上是不信漢人的,至少不會完全信任。

但作為一個皇帝,皇上也有自己的通病,就是希望大清江山社稷能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他南下江南各種屈尊降貴的作秀,目的就是為了讓漢人接受他的統治。

如此一來,胤祦的這本奏折所說之事,就正好戳到了皇上這三點上。

三千多萬兩的借銀,這些大臣想要做什麼?

皇上可不會相信,這些銀子全部都被拿去存著或是拿去享受去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也是讓皇上最心驚的是,這其中漢大臣也借了不少,加起來足夠一場大規模戰爭的開銷。

國庫沒銀子,大清五十年後要亡?

開什麼玩笑!

也正是因為如此,皇上才大怒。

因為他覺得這事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威脅到了他的人身性命安全,威脅到了大清江山社稷長治久安的大事。

但凡是威脅到自己生命安危的事情,皇上總是會比其他事情更積極主動。

擒拿鼇拜如此,削三藩如此,將索額圖下獄活活餓死也是如此,這一次自然也不會例外!

第426章 流言蜚語

胤祦的奏折諾敏自然知道, 甚至於背後還有她的影子存在,諾敏可不想日後自己兒子登基結果國庫隻有八百萬兩銀子, 而且各地稅收都加大了, 想乾什麼都不行,畢竟諾敏可是想要開發澳洲大陸的女人。

這是皇上自己弄出來的事, 自然得他自己來收拾, 諾敏可不想自己兒子做了背鍋俠, 落得和雍正一樣得一個“抄家皇帝”的名聲。

此時雖然皇上還在半路上, 流傳出來的隻是小道消息, 但這些小道消息就足夠很多人行動起來, 當然更多人的人還是在觀望, 畢竟真敢鐵了心想要占皇上便宜的人不多。

大臣借款其實是分了很多類的。↑思↑兔↑在↑線↑閱↑讀↑

第一種是真沒錢的, 畢竟這個時候大清官員正常的俸祿不高,甚至於說是過低,因為要維持官威維持官家體麵, 壓根就養不活一家人, 更不要說過得很好體麵的生活。一個四品京官,一年的俸祿銀子才一百多兩,這點錢養家糊口也僅溫飽而已, 要知道清朝是需要官員自己做官府的, 可做一件像樣的官服,也要十兩銀子以上。不去國庫借錢,就隻能貪汙了,但還是有那麼一小撮人不樂意貪汙, 於是就隻能像國庫借銀了。

事實上這個原因,也是皇上開放國庫借銀的初衷。

第二種是某一段時間缺錢,但並不是一直都沒錢。這人有三急,偶爾有個什麼手段的時候很正常,等緩過這一段時間,家裡又有錢了。這些人不是沒錢還,而是瞧著沒人去還,不敢做出頭鳥,因此也不還了。

第三種是像曹家李家那樣,自己家有錢完全不用去借國庫,但因為要接駕,花自己的錢心裡不舒服,而且也沒那麼多錢,於是去國庫借了錢,這算是公事。

第四種是純屬貪得無厭唯利是圖之徒,就是看著彆人借了,而且借的非常容易,因此抱著自己是絕對不能吃虧的想法,自己也去借,實際上家裡卻是富可敵國。

第五種就是諾敏阿瑪托爾必那樣的人,家裡有錢,他也沒心去占皇上的便宜,隻是為了順應大流,不顯得自己特彆,因此去湊了一個數,意思性的借了很少的銀子。

第二種和第五種屬於觀望群眾,要是大家都還,那他們也會去還,但他們是肯定不會做出頭鳥的。第三種看起來最複雜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種事情皇上心裡都有數,一般這種人都是皇上心腹,隻要皇上點頭,哪怕就是再苦,這些人不敢反對,隻要咬牙還錢。

最麻煩的其實是第一種人和第四種人。

第一種人是真沒錢,人家就是沒錢,你把他免官下獄抄家滅族都沒錢。這些人雖然不多,但也不少,一個處理不好,可會讓人抓到把柄攻擊的。

第四種人其實也不多,但這些人卻是最不好對付的,敢占皇上便宜的人,不是宗室皇親就是朝廷重臣,這些人是要資曆有資曆、要品級有品級、要功勞有功勞,甚至於還有不少是皇上的心腹重臣。但偏偏這些人欠國庫的銀子,那都在幾十萬兩以上,屬於大頭。

至於後世文學網上某些文章寫的有很多皇子欠了款,其實還真沒有多少,一來是膽子大勢力厚的皇子背後都有人,有人幫他們攬財,比如納蘭明珠和索額圖,他們完全沒有自己真身下場的必要。二來也是因為他們有更進一步成為新皇的想法,自然不會在很多明晃晃的事情上做的過分,當然借肯定是借了一些,不過也就幾萬十幾萬銀子而已,沒有傳說中的幾百萬銀子。

而那些膽子小母族弱小的皇子,比如胤祐、胤禌這種,一般都不是特彆得寵,心裡也知道八成自己日後要看兄弟臉色過活,自然也不敢借得太多,不然引起誤會了怎麼辦?甚至於有些乾脆就不去借。

上輩子雍正上位後,主要對付的就是第四種人,雍正在這方麵雖然狠毒,但還是理智的,還是分人的。像曹李孫三家,其實最後真倒黴的隻有李家,因為他們和八阿哥胤禩聯姻了不說,在康熙朝末期也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而曹家和孫家,雍正隻是按照正常流程進行理賬對賬,甚至於還給了曹家孫家不少的恩典,之後曹家和孫家還有子嗣出仕做官,隻是沒有到曹寅那樣的高度。

在曹家子嗣在雍正清算借款,為此惴惴不安滿世界找靠山的時候,雍正還親給了口諭,讓曹家去找怡親王胤祥做靠山,讓他們不要去找彆人,免得被騙或者是牽扯進其他事件裡。

當然這樣的恩典,也是因為雍正清楚曹家的欠銀多半都是因為接駕,他還沒那麼厚臉皮不認這事。而且最關鍵的是曹家和孫家

和孫家算是比較安分忠君的那種,不像李家那樣一直在上躥下跳,各種積極參與奪嫡,不但送了密嬪王氏入宮,還和八阿哥胤禩聯姻。

同樣的這也是諾敏為什麼會給曹家那麼大臉麵的原因,曹寅這人是真忠君而且老實本分,曹家在他的領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