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1 / 1)

後再議。”李定宸掃了一眼寫著結果的紙張,又看了一眼站在地上陷入沉默的官員們,一錘定音。

杜卓華連忙上前道,“陛下,此乃軍國重事,怎麼如此輕忽?還是……”

“在座的都是可與聞國事之重臣,朝廷之肱骨,眾人決議出來的結果,又豈能說是輕忽?還請杜卿慎言!”李定宸打斷他的話。

杜卓華麵色不由微微一變,尤其是注意到很多官員都朝他這裡看來的時候。

在李定宸堅持的情況下,他如果當眾宣稱沒有經過部閣重臣商議,這個結果不算數,就等於是得罪滿朝文武了。尤其是那些本來的確沒資格參與這種事的。雖說隻是投票,但李定宸給了他們一個機會,他們自然想抓住。這個時候,誰反對,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已經到嘴邊的話哽住,再說不出來。

杜卓華看了王霄一眼,見他沒有開口,不由皺了皺眉,但還是道,“陛下恕罪,老臣也是太過憂急的緣故。這監軍之事一時難以決定,然而九邊爆發出來的隱患卻也不能不管。”

反正王霄提出這個建議,本意是要給原本有漏洞的地方補窟窿,皇帝將他的建議打回來,那他們就索性再將這燙手山芋給他塞回去,讓他自己想辦法來解決。

“兩位卿家所擔憂的事,也不是沒有道理。”李定宸頷首,“九邊都是軍鎮,許多將士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裡,眼中隻有戰事,彆的事自然很難顧及,的確須得有人監督引導才是。”

杜卓華見他視線往下看,本來以為李定宸要故技重施,令所有朝參官員上折子提建議。

然而這一次,李定宸卻沒有按照這個套路來,而是托著下巴若有所思道,“既然是武將思路不夠廣,眼光不夠長,何妨給他們個機會,讓他們能看到更多的東西?朕倒是有個想法,莫如從九邊調集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將入京,參謀軍事,如宋時樞密院一般。”

“陛下,萬萬不可!”兵部尚書趙榮遠第一個站出來,厲聲喝道。

“有何不可?”李定宸神色淡淡,眼中迅速掠過一抹不快。

趙榮遠這樣積極,第一個站出來,當然不是憂心國事,而是怕這樞密院一成,自己的兵部就成了擺設,權柄會大為削弱。

人人都知道趙榮遠的心思,但他當然不會這麼說。隻不過老生常談,又將太-祖定製四個字搬出來說話。

立國之初,商議朝廷製度時,這方麵自然也是討論過的。雖然一百多年過去,但卻還有檔案。趙榮遠本人在兵事上未必有建樹,卻很會做官。這些檔案他都細細看過記下,如今搬出來也理直氣壯。

“國初是國初,如今是如今。”李定宸淡淡道,“國初時連九邊都沒有呢!”

國初時大秦的國土遠沒有那麼大,還是世宗時幾番征戰,奪下不少土地,然後才定下了九邊。都按照太-祖定製,以後的皇帝就不用做事了。

趙榮遠之後,又有幾個人站了出來,除了之前跟陳淵貞豐縣對的兵部侍郎段林之外,還有不少力主打壓武將的官員,其中多為王係。不過能說出來的道理,也無非就是武將掌握了這麼大的權力不妥,國朝沒有這樣的先例,顯得十分蒼白。

即使宋朝時有樞密院,但擔任樞密使,樞密副使的官員,也都是知兵事的文官而非武將。當然其中也有例外,功勞太大的武將朝廷不敢放出去,索性就用一個官職把人栓在京城。

不過,說到這一點,也有機靈的官員靈光一閃,覺得這或許同樣是皇帝為了製衡武將才想出來的辦法。

這參謀軍事聽起來很厲害,但作為武將,手裡沒有兵,在朝堂上跟文臣一起玩弄權術政治,又怎麼可能會是對手?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倒也不必這麼急著否決。

所以顏錦泉在一番深思之後,便主動站出來道,“不知陛下這參謀軍事的職務如何安排?還是儘如樞密院一般?”

“自然不是。”李定宸道,“朕意從九邊各選一位將軍入京,專門成立一個部門,參讚軍事機要,就叫軍機處或參謀部。以一人為首,餘者佐之,平日裡負責處理監察各地軍務,遇有戰事,則或在京中參謀讚畫,或往前線監軍。”

“這……”居然一開口就是九個人!就是發問的顏錦泉,也不由嚇了一跳,竟是被模糊了重點,“陛下,人是否太多了?”

“這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趙榮遠連忙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這些事兵部儘可承擔,根本不需要再立一部。”

“哦?但兵部都是文官,不知兵事,戰事常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貽誤軍機。”李定宸道,“具體的事例朕倒是記不得了,倒是前幾日好似看過這麼一封奏折。不過都說趙卿有過目不忘之能,且遍閱兵部卷宗,就沒有你不知道的事,想來這些內容,你也心裡有數?”

趙榮遠的臉色難看起來,低下頭不再說話。

打仗時兵部給邊關拖後腿的事,根本就是家常便飯,實在太多了。雖說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時候他們也是沒有辦法,但皇帝隻要結果,可不會管是為什麼。真的翻起舊賬來,他這個兵部尚書隻怕第一個要治罪。

趙榮遠被皇帝一句話說退,其他反對的人找不出好的切入點,一時也不敢說話。

在這種沉默之中,王霄終於站出來,一下子吸引住了所有人的視線。

“陛下,巡查軍務有十三道巡按禦史負責,日常事務則兵部可以處置。如今天下太平,沒有必要專設一部管轄諸事。若遇戰時,臨時組建,未為不可。但卻不需要另立一部,還是掛靠在兵部名下更為妥當。”

他站在第一個位置,朝李定宸拱手,聲音平穩,語氣篤定,“但戰時京城路遠,鞭長莫及,於京中組建參謀部,卻不如派遣朝中要員為巡撫,前往督戰,總覽軍政二事,再授權巡撫從當地抽調武將組成臨時參謀部,參讚軍事。”

一番話有理有據,看似退後一步接受了李定宸的建議,隻是附加了很多條件,實則卻是又將文官推了出來。戰時巡撫一地,總攬軍政,權力不可謂不大。而由巡撫召集臨時參謀部,這軍功自然也要落在他頭上。

仍舊是以文製武的那一套,而且還將之利用得更加徹底。

輕飄飄一句話,局勢又被扭轉過來了。

第88章 天要變了

李定宸要組建的參謀部,按宋時樞密院舊例,那就是完全能獨立於內閣之外,能與之分庭抗禮的存在了。

宋朝以政事堂、樞密院、三司分掌政、軍、財政,三權分立,本身就是為了削弱宰相的權力,但樞密院到底還是文官主持,屬於宰執中的執,說到底還是內部的鬥爭。然而如今李定宸以武將組成參謀部,很明顯存著跟文官打擂台的意思。

而且從九邊分辨調九人進入參謀部,等於皇帝可以借由這種方式直接掌控九邊局勢。他本來就一直重視武事,有開疆拓土之意,再抓緊了九邊軍權,隻怕更彈壓不住。

而王霄這麼一提議,不但讓參謀部成為臨時機構,又貼合了文官管理武將的大方向。看似順從了李定宸的提議,實則是完全將他構想的架子推翻。

李定宸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要組建這個參謀部,是為了彌補漏洞,但更是抬高武將和軍隊的地位,狠抓軍事,但歸根結底,真正的目的是為戰爭做準備。

這一點,王霄能猜到,幾位重臣或許也可以猜到,下麵的普通官員卻是不知情的。☉思☉兔☉網☉

就算知道了,在時機成熟之前,他們也絕不會同意,等待著李定宸的可能是非常堅決的拒絕與否定,而後嚴防死守。

所以這個理由,根本不能光明正大的說出來。

這樣一來,王霄這番話就站住了各方麵的理,既對他的提議表示了支持,也提出了可以改進的地方,而且無可挑剔,根本沒有給李定宸留下拒絕的餘地。

坐在屏風後的越羅腦子裡閃過“老謀深算”四個字,心中擔憂李定宸,不由抬手在屏風上輕輕扣了兩下。

李定宸本來正在思索王霄的話,聽見身後的動靜,立刻回過神來。一番唇槍舌戰,他險些忘了皇後還在這裡。反手同樣在屏風上碰了碰,他抬眼看向王霄,見他還是那樣沉穩,並不因局勢一再轉變而有任何波動,心下也不免有些歎服。

李定宸出生時,世宗皇帝已經去世,傳聞那個男人強勢霸道、淵停嶽峙,令人不敢與之相對,可惜他卻從沒有見過。如今,李定宸倒是從王霄身上看到了幾分這樣的氣質。

從前他覺得自己頭上有四座大山,如今來寶已去,趙太後崩逝,與江太後母子修好,唯有王霄仍舊山嶽般沉穩立於前方,一如最初。

但李定宸並不覺得害怕,反而越發興奮,迫不及待想要超越這座高山。

眼看王霄一番話之後,殿內陷入沉默,顯然一時也沒有想到可以反駁的話,李定宸不由琢磨著是否要暫時退朝,讓大家回去翻閱書籍,明日再戰。但就在此時,張德忽然從旁邊走上前來,湊到他耳邊低聲說了三個字。

李定宸微微一怔,繼而意識到這恐怕是越羅在提醒他。

眼下當著群臣的麵,她不能開口,也隻能用使人傳話的方式。再琢磨她所說的三個字,越想越覺得十分絕妙。果然自己雖然也看了好些書,但對史書的熟悉程度,卻還是不能跟越羅相比。

他擺手令張德退下,笑著開口道,“王相所言有理,以一路巡撫總領軍政,便宜行事,的確可免除一切影響。隻是如此一來,巡撫卻無人節製,恐有唐時節度使舊事。”

這句話他說得很平常,然而整個大殿裡的官員都不由微微一震,驚得抬起頭來,但旋即回神,又深深的低下頭去,心下卻是開始惴惴,膽子小的,後背已經開始冒冷汗了。

唐高宗之後,因為對外軍事政策轉變,軍隊由征戰改為長期鎮守邊疆,因而出現長駐地方、專任一事的節度使,並漸漸總覽一地軍民財政、節製各州刺史,成為當地最高長官。

安史之亂後,中央對地方逐漸失去節製,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麵。至黃巢之亂,大部分藩鎮都失去控製,甚至可以反過來決定皇帝的擁立與罷黜。而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更都是節度使。

外官獨攬軍政大權,至此成為禍亂之源、朝廷大忌。至宋□□杯酒釋兵權,節度使逐漸成為加封給高官重臣的的虛銜,稱遙郡。

此後曆朝吸取教訓,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三權分立製度,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是如此。

現在王霄提議以巡撫管轄地方,總領軍政,卻恰恰是犯了這個忌諱。雖然朝廷也可以頻繁更換巡撫,就像很多重要的職位往往都做不滿一任,任職一兩年便轉遷。但這樣一來,巡撫無法了解當地的情況,也就失去了本身因為京城鞭長莫及而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