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1 / 1)

麒麟兒 三春景 4283 字 6個月前

販賣出去,某些商品,比如說糧食,屬於單價低、分量重的商品,如果不是某地糧價漲到天上去,根本就沒有賺頭,這就是所謂的‘百裡不販樵,千裡不販糴’的原因。

其實地主莊園裡的大多數商品,運輸成本增加以後,和當地市場的同類商品競爭,都會缺乏競爭力!而少部分有多少就能賣多少的商品,比如說糧食,利潤又不夠(而且當此之世大家都是儲糧,而不願意賣糧)。

所以,大家都喜歡在自家家門口做生意!像東塘莊園那樣將貨物賣到各地去的反而比較少見!

之所以東塘莊園能夠如此,那是因為‘人無我有’,東塘莊園的貨物就是貴一些,也有著很強的競爭力。

相比起本地的商業活動,受打擊最大的其實是跨地區的商業活動!

過去會有行商往來於各地,販賣各處沒有的外地商品。他們從北地買馬,從蜀地購入錦緞,又在南方獲取珍珠、玳瑁,西南交換翡翠、玉石,涼州溝通胡商,采購西域奇貨...商道繁榮,經常往來隊列長長的商隊。

現在就很難有這樣的盛景了!烽火連天、官道廢弛、盜匪出沒,這讓本來就很危險的行商,變得幾乎九死無生!這時隻有少數商人,穿梭於各地販賣商品——這個活兒是很危險,但這世道就是這樣,大家日子都難過!做普通老百姓難道就不危險了?

生計所迫,在活不下去與可能會死之間,總得做一個選擇。

李益就是一個這樣的商人!李益,字伯修,甘肅天水人,曾祖父是西域胡商,往來於西域商道,和許多胡商一樣漸漸在涼州地區半定居了下來。他的祖父一代,就完全定居在了天水,並且娶了漢人妻子,說漢話,用漢名。

到了李益父親這一輩,除了外表上的些許不同,和漢人差彆已經不大了。

至於李益,行走在外,幾乎沒人把他當成是胡人...此時中華大地上羌羯等胡人縱橫,與漢人混居之後就是各種混血兒了。這個時候比李益長得像胡人的漢人多了去了,大家聽他說漢話,行漢禮,自然不會把他當胡人。

李益父親那一輩其實非常有錢,在天水也是胡人‘八商’之一。但在這樣的戰亂之中,錢財很多時候也是鏡花水月。自從大哥執掌了家裡生意,又在一次帶領商隊深入西域了無音訊之後,家裡就逐漸敗落了下來。

後來兄弟分家,李益得了一些錢財是沒錯,但在已經很不平靜的華夏大地上,他卻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他隻能一邊小心翼翼地繼續做行商,一邊尋思後路。

就是這樣的生活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一個散失在戰亂中的漢人貴女——這樣的事在這個年頭並不少見,即使是高門大戶,在戰亂中也難以保存!若不是這樣,又哪裡來的多年以後,對麵不相識,不小心納了外甥女為妾的事!

夫妻感情很深,那也是李益在戰亂之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回憶,仿佛是少時隨父親橫穿戈壁商道,看到一眼清泉時一樣——她就是他在沙漠中的綠洲,因為有這樣一個女子,希望能和她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生活的久一點、更久一點,李益在各地行商時就更加小心了。

寧肯少一些利潤,也儘量減少風險。

隻是在外行商的他沒有死在路上的艱險中,留在家中的她卻因為生產不順離開了人世...隻留下了一個小女兒。

至此之後,李益不過是為了他們的女兒而活...等到女兒年長一些了,他決定帶著女兒去南方!

此時中原戰亂,稍微安定一些的地方就是崔氏領導下的涼州(崔氏家主崔繁是很久以前就由朝廷任命的涼州刺史,因為涼州遠離中原,又因為崔繁手段了得,竟趁著天下不靖之際,將涼州經營成了自家的小王國,其實就是一個有實無名的地方割據政權),然後就是江南了。

按理來說,李益應該去涼州的,畢竟自己是從那裡來的,就算分家了、家族凋零了,總能在涼州見到一些親人、朋友,然後逐漸安定下來。

但現在身在中原的他要回天水,就得穿越最危險的戰亂區,這其中的風險真的很難說...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是江南人,他想帶著他們的女兒來到這裡生活,看看妻子一直心心念念的江南風光,品嘗她從小到大都吃的蓴菜羹...

李益準備南下時攜帶了一批貨物,都是南方難得的——南方少了些戰亂,但過日子從來不簡單。這些年他並沒有攢下多少錢,畢竟烽火連天的,意外很多。他從來不願意讓女兒過苦日子,去了南方之後,無論是做生意,還是買地買佃客,都是需要本錢的,他得早早計劃起來。

等到南下的時候李益才發現,如今南下的人還有不少!一則是因為北方越來越亂,大家都是在求生,從中原地區向四邊逃命的人都有。二則是大周汝南王一脈在建鄴建立了小朝廷,這個消息已經逐漸傳遍天下。

對於深受胡人之害的漢人來說,南方無疑多了一絲歸屬感。

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點兒歸屬感也就是那麼回事,是全靠小朝廷建立才有的。不然的話,以此時江南在中原人士眼裡的定位,隻怕是和北方草原沒什麼不同。北方是匈奴羌羯,南方還是蠻夷呢!

但不管怎麼說,南下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不隻是被裹挾著逃命的普通人,還有避難的富商、地主、勢族。

度過長江之後,對於李益來說最危險的階段已經過去。他到底有些家底,花錢想辦法過了江,一起的還有貨物、仆從。而現在,他們則是一路往建鄴而去,一是為了在江東賣掉貨物,二是為了定居。

江東是江南精華之地,就算是有什麼危險,那裡也是相對安全的所在。

“念娘,你怎麼出來了?”李益看到七.八歲的女兒走出馬車,趕忙讓她回去...對於現在的李益來說,不需要防範兵災了,但三三兩兩的流民還是得留意!就怕這些流民弄出事來!

他知道這些流民也很可憐,但就是因為這些流民被逼到了絕境,所以才危險!

這樣的環境裡,他甚至不太願意女兒露臉。這就像是身懷寶物的人,隻恨不能將寶物貼身藏起來,不能讓任何人看到。仿佛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分風險!

李念娘是個很乖巧的小姑娘,雖然很想在外麵透透氣,但看到父親滿眼血絲,再不忍讓父親擔心,就重新回到了馬車裡。

李益安頓好了女兒,這才重新坐到篝火旁吃東西,他吃的是一種胡餅,類似後世的饢。他家走西域商道時就製作這種胡餅做乾糧,如今他不走西域商道,卻是習慣了和父親、兄長一樣用這種胡餅做乾糧。

其實他們也有帶一些粟米,此時要是能煮一點兒熱乎乎的粟米粥才是最香的。但是包括他在內,其他有馬車代步,看起來境況好些的南渡之家,都沒有那樣做。就是擔心熬煮糧食時香噴噴的味道會讓餓極了的流民喪失理智!

隻煮了一些熱水,就著吃了一個胡餅。

“都警醒一些,離丹陽不過幾日路程了,到了丹陽,這些流民也能被疏散,也就能安定下來了。”他打聽過了,很多北人渡江之後抵達建鄴,都是被安頓在丹陽的,那裡甚至有僑居縣。

北人在那裡倒也不擔心被排擠。

而就在這時,他眼神一凝,發現不遠處一個和女兒差不多大的流民小女孩兒,正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p/

第141章

這個流民小女孩兒,李益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他們一家人口比較多,大多是青壯,除了父母之外,還有不知道是他叔叔,還是兄長的人。彙聚在一起九口人,除了三個孩子之外,都是青壯,而且以男丁為主。

也是因為這個,他們一家日子不是最難的。至少不會有人隨便欺負他家,逃難路上的一點兒存糧也沒人去搶。就連路上捕魚、剝樹皮、挖草根什麼的,也能占到比較好的位置——古人的‘多子多福’觀念就是這樣來的,家裡人多一些,哪怕是逃難路上也強一些。.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可彆說越生越窮!至少在古代底層百姓那裡不是這樣!

因為他們養孩子的成本就是喂口飯吃,養到半大,孩子就能幫著乾活了...至於長大之後家裡分家會分薄財產......

這就是笑話了!古代底層百姓很多數都是佃農或者半佃農,就算擁有土地,也是很少一點兒,能有什麼家產?沒有家產來分,自然就更沒有所謂的‘分薄’了。

然而就算是這家這樣,日子依舊難熬,逃難路上就算是貴人,日子也不好過,何況他們!

這家人裡這個小女孩最可憐,原本就瘦瘦小小的,家裡有了一些食物,也是優先給青壯——倒也不能說這是錯的,眼下就是需要青壯保持‘戰鬥力’,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這也是古人遇到災荒年間就選年幼的兒女賣的原因之一。

不賣兒賣女,難到賣地?那樣度過了災年之後怎麼過日子!也不能賣老婆、賣青壯,家裡的地之後總是需要人耕種的...‘精打細算’之後,還是賣小孩子最合適。

很殘酷,但卻是特定環境下不得已的選擇。

青壯之外,小女孩有一個年齡相仿的哥哥(也或許是弟弟,畢竟女孩子瘦瘦小小的,看上去似乎比實際年齡更小),還有一個更小的弟弟...對於家人來說,更優先保住誰,似乎是不用考慮的事了。

因為和自己的女兒年齡相仿,所以李益特彆注意過這個小女孩。

此時他躑躅了一番,來回踱步,終於還是心軟占了上風。叫來仆從吩咐道:“去問那人家,家裡的女兒賣不賣,給念娘做個婢女。”

仆從是跟隨李益多年的,忠心耿耿,說是仆從,其實是左膀右臂一樣的心腹。聽他這樣說,連忙勸道:“郎君,這大可不必啊!在丹陽安頓下來之後,給女郎買個婢女十分容易!眼下天下百物皆貴,就是人口極賤!此時買來,不知活不活的來...還得一路白養一個。”

“我是見那孩子可憐,看著要活不下去了,隻當是行善積德了。”他是北方來的,北方信佛者很多,他不算信徒,但對於‘行善積德’的說法是有些相信的。

他希望這能給他的孩子積德,最好一切福報都給到他的念娘身上。

仆從知道郎君是好人,歎了一口氣,就去同那家人商量了。這件事本不難,此時這些流民是想要賣兒賣女卻不能,若真成了人家的奴仆,反而能活命!現在女兒被人家看上,不止女兒活命,自家還能得好處——他們是在兒子和女兒之間選了兒子,但如果可以,也沒人想要自己的孩子去死。

隻是其中一個男人還有話說:“你家既然要買人,何必隻要一個?我這侄兒已經半大,買回去之後就能做事!”

仆從板著臉:“我家郎君隻要一個婢女,賣不賣?不賣我再去彆家問!”

他很清楚,不能給這些人可乘之機,真讓他們以為自家很看重這個小姑娘,還不知道會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