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1 / 1)

使好萊塢再怎麼強大, 歐洲電影永遠在世界影壇有著一席之地。

並且和好萊塢動輒幾億大投資製作的特效大作不同, 歐洲盛行的是小規模文藝片。

最典型的就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口味, 一般都是以小成本的文藝片為主,並且非常兼容東方電影。

伊娃要在歐洲站穩腳跟, 那起碼就要向著歐洲三大電影節去靠攏,爭取拿個戛納、威尼斯或者柏林大獎, 那麼基本就算是站穩腳跟了。

如果拿不到, 那起碼也要有能在歐洲大範圍通吃的作品才行, 《月球》雖然口碑和票房雙豐收, 但是風格更偏向好萊塢化, 未必適合歐洲人民的口味。

伊娃覺得自己的下一部作品, 應該更符合歐洲主流文化, 才能向歐洲三大電影節去靠攏。

她耐性地等待,等待一個優秀的劇本,她雖然也不是沒有故事的靈感, 但是她更希望術業有專攻,專業的劇本還是交給專業的編劇來比較靠譜。

畢竟對於一部作品來說,劇本相當於一開始的靈魂, 劇本一崩,拍得再好也是扯談。

這時候,她開始看這幾日亞曆山大給她送來的一些項目。

她打算先看看再說,如果不滿意她就繼續等。

或者她可以繼續去拍電視劇,隻有劇本足夠優秀,能夠打動她就行。

伊娃這個人是比較隨性的,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拍了一部電影正式跨入了電影領域,就覺得自己已經高於電視劇行業一等。

雖然電影圈和電視圈確實有著難以逾越的等級之差,但是在伊娃看來,隻要是優秀的劇本和作品,隻要是她感興趣的,她都會接。

電視圈也有精品,優秀的甚至比電影還優秀。

而且這些年,電視圈和電影圈已經越來越融合,互相竄來竄去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當然,大前提是,劇本要優秀,題材和風格要她感興趣。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洲,經紀人都有相關的法規,那就是客戶必須通過經紀人得到工作,不可以逾越這一步,不然就是犯法。

所以這是伊娃每次都隻能等待亞曆山大為她尋找工作的原因,每一個人演員、導演、歌手等都是這樣操作的,這是法律規定。

然後,她翻開了亞曆山大給她的資料。

亞曆山大在這本資料夾裡,附上了一張小卡片,裡麵寫幾句話:“這個項目是由一個獨立電影的自由投資人看中的,她看中了這個劇本打算投資這個項目,而她認為,這部電影的演員和導演,都必須交給愛爾蘭人,所以想到了你。”

伊娃很奇怪,奇怪的是為什麼這個獨立電影投資人一定要找愛爾蘭導演和愛爾蘭演員?

這隻能說明,這個故事或許和愛爾蘭有關。

伊娃翻開了資料開始看了起來,果不其然,看了劇本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關於愛爾蘭的故事。

劇本的名字叫《布魯克林》,改編自柯姆托賓的著名小說《布魯克林》。

故事講述了一個愛爾蘭姑娘去美國布魯克林尋求發展,找到了工作以及相愛的伴侶,姐姐的過世讓她回到故鄉參加葬禮,母親的種種舉動使她察覺,母親希望自己留在這裡,並且經過母親的介紹她認識了非常優秀的新男性,並且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她在家鄉得到了她曾經想得到的一切。到底是留下來,還是選擇回到美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女主角需要做出選擇。

伊娃前世聽說過這部名為《布魯克林》的電影,但是她沒去看,因為當時她正痛苦的、孤獨的住在療養院裡,她知道這是一部關於鄉愁的電影。

她沒敢去看,她怕自己痛苦,會懷念自己的家鄉,甚至會絕望。

所以前世她避開了這部電影,現在,這部電影的劇本到了她的手上,而她已經不再害怕了。

讀完劇本,伊娃回想起這段時間,亞曆山大給她遞來的各種各樣的劇本,之前她最看重的一個劇本,叫做《魚缸》。

但是在這部《布魯克林》麵前,那些劇本都開始變得遜色,可以說亞曆山大這段時間推薦的這些劇本裡,這部《布魯克林》是相對最優秀的。

這是一個愛爾蘭女孩的成長史,關於愛情,關於鄉愁。

一麵是大洋彼岸不確定的美好,一麵是家鄉平淡的溫存。女主角的掙紮,她對大城市的向往和對故鄉的留戀,這種感情能喚起每一個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人的感同身受。

這個劇本溫馨、平淡,帶著濃濃的鄉戀,也是大部分都市異鄉人的平淡史詩。

故事動人、動情,是典型的三幕戲式的文藝片節奏。

不知道為什麼,伊娃被這個平淡溫情的故事所打動了,也許有的人會認為這個故事不怎麼樣,一點都不曲折,也沒什麼高-潮迭起的地方,但是她卻覺得這個故事相當優秀。

而且,隻有愛爾蘭人能拍,能演。

因為劇本裡那種對於愛爾蘭的鄉愁、鄉戀,那種對故鄉土地的思念,其他國家的導演是拍不出來的。

而且其他國家的演員也演不出那麼地道的愛爾蘭姑娘。

這種獨處異鄉的鄉愁,這種淡淡的依戀,這種望著月亮的感情,她懂。

她擁有原主18年的記憶,她依稀記得愛爾蘭勞斯郡鄉下的麥風和原野,那裡是她長大的地方。

她記得那裡小鎮居民,記得他們熱熱鬨鬨的舉辦聖誕晚會,記得女孩們將花環編起來戴在頭上。

同時,她還有一份記憶,來自自己的上一輩子。

她記得自己在中國故鄉的老街景,也記得那些長著酸棗的老紅牆。

所以伊娃能被這種平靜地溫情所打動,這喚起了她自己內心對過去故鄉的一點兒想念。

她馬上致電給了亞曆山大,告訴了他她的想法,亞曆山大在對麵露出一絲訝異,“最後,你看中了這個劇本?”

伊娃反問:“你覺得這個劇本不好嗎?”

亞曆山大笑了笑,“我以為以你的風格,會更喜歡《魚缸》那樣的。”

這話倒是沒有說錯,《布魯克林》和伊娃以往的風格確實不同,不潮濕不陰冷,反而充滿了溫情的陽光,是一個刻畫少女內心成長的文藝故事。

但是這個故事就是打動了伊娃,就像之前《月球》打動了她一樣。

伊娃迫不及待說道:“我希望知道這個項目更多的細節。”

亞曆山大回答:“這個沒問題,我可以幫你約那名自由投資人,但是你確定嗎?我覺得這種類型的電影很難拍,拍得好可以勾人心緒,但是很少,大部分都會平庸得和流水賬一樣。”

伊娃似乎十分遺憾地問道:“你是對我沒信心嗎?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平淡的故事,你不會懂,隻有我這種離開祖國的外鄉人才會懂。”

咦?伊娃意識到,這話好像不對,亞曆山大好像是瑞典人……這麼說也算是遠離祖國了。

不過亞曆山大沒說什麼,“你自己考慮,想好了給我打電話。”

然後他掛斷了電話,倒是一如既往地乾脆。

掛了電話後,伊娃穿好運動服,打算出去跑一圈,正巧看到隔壁亨利也穿好運動服走出來。

伊娃的目光在他身上繞了一圈,問道:“你去跑步?”

亨利點了點頭,也打量著伊娃一身運動服的樣子,“你也跑?”

.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伊娃伸了伸手臂的舒展回答:“我就去樓下街道跑一圈。”

亨利道:“我也是。”

伊娃想了想,然後說:“哦,那一起吧。”

亨利看表情算是默許了。

隨後,兩個人就一前一後開始圍著樓下那清冷的街道跑了起來,順便時不時扯了幾句。

此時,亨利綁在手臂上的手機響了,伊娃看了一眼看到屏幕上寫著“母親”,她就說道:“是你媽媽的電話,你不接嗎?”

亨利將電話靜音,然後回答:“不接了。”

伊娃覺得這人真奇怪,唯一的哥哥死了,父母應該會更加在意他,他卻老是避著自己的父母,聖誕節不回去,電話不接。

伊娃腦中有無數個問號,但是亨利這個人,本身就沉迷寡言難以捉摸,她甚至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這個電話停止之後,他母親似乎不死心又打了一個,亨利依舊靜音沒有理睬。

他的母親在連續打了好幾個電話後,終於不再打了。

全程亨利冷著臉,一句話都沒說。

作者有話要說:  瓜子飲料都發過了 QAQ我已經不知道繼續發什麼了。

但是還是求留言啊!

☆、69

伊娃之前進行的心理治療依舊在進行中, 隻不過間隔比之前都久了。因為谘詢師認為她的問題已經不再那麼棘手了。

事實上,現在的問題在於, 伊娃已經不是厭男症了,而是她不再確定自己的性取向了。

谘詢師倒是認為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在這個同性戀大部分都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歐洲,就算伊娃真的變成同性戀, 也沒有任何問題。

問題在於, 伊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還有能力去喜歡上一個人,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

這或許,又是另外一個漫長的恢複過程。

回到英國, 她與《布魯克林》的獨立投資人見了一麵,對方是一名富二代女士, 不過在英國獨立電影圈已經小有名氣, 投資過許多很賣座的獨立小成本電影。

伊娃看過她之前投資的幾部英國電影, 說實話, 她覺得這個投資人非常有眼光, 投資的都是一些彆人不看好, 但是她看好, 而拍出來確實很賣座的電影。

這次她看中了《布魯克林》,伊娃覺得也是一個很有眼光的投資。

這位名叫梅根的女士,看到伊娃之後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 “科迪女士,見到你真的是太高興了,你不知道我之前每天都幻想著能見到你, 特彆是看了《月球》之後。”

伊娃笑道